-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言的认知基础; 引 子 认知语言学是什么; 理据性与任意性是一对矛盾。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这一观点源于亚里士多德和索绪尔。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就等于宣告了任意性的合理性。
后来的生成语言学的基本主张就是句法自主论,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言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但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任意性进行了挑战。“大小、长短、多少、高低、前后、里外、左右、好坏”合乎正常的范式和语感,反过来却不正常(语序不任意)。
沙发上有只猫 *猫下有个沙发 空间关系
脚下的路 *路上的脚 不任意
在饭店里吃饺子 *饺子吃在饭店里 时间关系
从抽屉里找出证件 *找出证件从抽屉里 不???意; 语言里有许多超常组配格式,即使上世纪五十年代讨论的“养病”、“打扫卫生”也有理据性。“养病”是行为与行为原因的关系,“打扫卫生”是行为与行为目的的关系。再如修辞里的“移就”:
移就是将通常用于修饰、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用到乙事物上去,典型的转移方式是移人类性状于外物,典型的句法形式是形名组合的定中结构。
那时起,这个成分就进入了我的血流,席卷着我前进,一时把我抛到快乐的浪尖,一时又将我抛落悲哀和失望的谷底。(CCL语料库)
快乐的浪尖:人冲浪时如被抛到了浪尖(因)+则通常会兴奋、快乐(果)
悲哀和失望的谷底:人如被抛落到了谷底(因)+则通常会感到悲哀和失望(果)
--这是概念整合。整合产生浮现意义。移就的浮现意义可以表述为用指称表达一种因果陈述。
;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主张是,语义和句法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映射关系。这一论断包括如下两层意思:
(一)任何两个同素不同构的语法格式必然有不同的语义值,任何不同的语义结构都对应于不同的语法结构。
姑姑送一只花猫给小莉(凸显花猫的转移过程)
姑姑送[给]小莉一只花猫(凸显小莉对花猫的占有)
客观情形都是姑姑把一只花猫给小莉,但由于说话人观察的方式不同,凸显的部分不同,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意象。
(二)任何语法标记都有独立的语义值。
例: 一尾鱼 一口猪
*一口鱼 一尾猪
;思考:
开封还没有到呢,就别提洛阳了。
洛阳还没有到呢,就别提开封了。
不同的语义值体现在两句选择的语境有别:“旅行方向由东到西”和“旅行方向由西到东”,可见,在表达和理解语句时,句法、语义、语用三者并没有明确的分界,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三者交织一起。
再如20c50年代对下面句子主宾语的争论:
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席团坐在台上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两句话反映了不同的认知过程,第一句的认知视点或突显对象是“台上”,“台上”是图形,“主席团”是背景。第二句的突显对象是“主席团”,“台上”是背景。即语义值明显有别。“X equals Y”在语义上不等于“Y equals X”。人们总倾向于选择知觉范围中占优势的、突出的事体作句子或分句的语法主语。
; 一个暗恋者对海棠无香的解释是,海棠暗恋去了,它怕人闻出心事,所以舍去了香。从科学上,这样解释当然无道理可言。从文学上,却可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借物传情是人类共同的表达方式。同一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产品,同一束淡雅的花,有人视之为高洁和清白清新,有人视之为苍白和无助无为,还可能被人寄托悲伤和哀思。每一种解释都有客观依据,所以都对。海棠本无香,有人喜欢海棠的无香的胭脂色的花瓣,所以会成为喜欢者的寄托,也就是被“借”的依据。
文学有客观世界的基础,语言也有客观世界的基础。文学是客观世界的形象,语言是客观世界的抽象;文学是客观世界的升华,语言是客观世界的浓缩。从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身上,我们当可看到事物的影子、事物关系的展现以及文明的轨迹。反过来说,我们看到的这些便是一种认识,实际是对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的一种解释。; 认知是通过直觉、感知、推理等方式获取和使用知识的心理行为和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认识与感知。“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老的译名就是“认识”。认知语言学认为自然语言的生成和理解离不开认知。语言结构有着经验结构的动因,或者说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或经验主义。婴儿通过呼吸、进食、排泄而体验到“里”和“外”的概念对立,通过不断地抓起玩具又放下的身体动作而体验到“控制”和“被控制”的概念对立。人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植根于知觉、身体运动和人在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体验。“心寓于身”还意味着概念和概念系统的形成要受到人类身体构造的制约,如人对各种颜色的分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体视网膜的生理构造决定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