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南开新剧
第四章 南开新剧
第一节 南开学生演剧的历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以上海为中心的文明戏是彻底堕落了。但在北方的天津,却活跃着一只校园演剧队伍。他们自成一体,星火相传,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话剧发展道路。当南方的文明戏逐渐演变成低级娱乐活动、逐渐被正直人士抛弃的时候,也正是他们的艺术创作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时候。他们以严肃的态度、对现实的密切关注为糜烂的话剧舞台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人们在绝望中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引领这股潮流的就是南开学校的师生们。
南开学校是位于天津的一所新式民办学校,创办人张伯苓 张伯苓,原名张寿春,字伯苓,1876年生于天津,近代著名教育家,天津南开学校、南开大学、重庆南开学校等大中学校创始人。
、严范松。张伯苓1876年出生于天津一士绅之家,父亲张云藻,嗜好戏曲,尤工琵琶,有“琵琶张”之美誉。1894年,以“最优等第一”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张伯苓亲眼目睹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民族国家的奇耻大辱使他认识到,要想自强图存,就必须革新教育,遂决定脱离海军,投身教育事业。第二年,因戊戌变法闲赋在家的严范松邀请张伯苓到严府教授“西学”,张伯苓毕生教育事业便由只有五个学生的“严馆”开始。1903年,张伯苓、严范松两人东渡日本,考察日本教育。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张伯苓一到日本就感觉到了激昂慷慨的“日本新派剧”的与众不同,他认识到“戏院不是娱乐场,更是教堂,宣讲所,教室,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 张德莱:《回忆南开新剧团》。
。
1906年,身为教务长的张伯苓在南开学校的前身“教业中学堂”自编自演了一台新剧《箴膏起废》。从名字可知,这是一出宣传鸦片危害,劝阻大家吸食鸦片的正剧。该剧在形式上受日本新派剧的影响,用道白、对话,废弃了锣鼓和唱腔,但并没有完全突破传统戏曲的局限。
1908年,张伯苓以“直隶(河北)省代表”的身份出访西欧、北美,考察教育发展情况。这次出访,让张伯苓对于西方现代话剧的内容和形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对新剧的热情再次被点燃。
1909年南开学校成立五周年纪念日上, “鉴于当时社会上缺乏正当娱乐,力倡公演话剧,校长乃编三幕剧剧本,名《用非所学》……” 《南开史话》,《南开校友》第4卷第3期。
。戏剧讽刺了当时人材多学非所用,而留学生归国后往往腐化变质的现象。其中的主要人物留学生贾有志(假有志,张伯苓扮演)学生归来,由于清政府不重视科学技术,不能发挥所能,在其老师魏开化(未开化,时趾周扮演,他当时还是南开学生)的引导下逐渐走上了与封建官吏同流合污的道路。张伯苓不仅努力提倡新剧,而且身体力行,亲自在剧中担任主角。因此,外界对于“戏中主角竟由自幼读四书五经的张校长扮演议论纷纷”,但这种开风气之先的举动对南开师生而言却是极大的鼓舞。
这两次演出虽然没有春柳社、进化团的影响大,但是,它们均能切中时弊,锐意革新,因此也自有其意义。更重要的是,张严二人认为新剧可以作为“社会教育之利器,努力提倡”,并决定在每年的校庆纪念日(十月十七日)上演出新剧。这为南开学生演剧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制度基础。从1910年至1913年的四年间,南开学校先后演出了《箴膏起废》、《影》、《华娥传》、《新少年》等“新戏”。这几年应该说是南开学生演剧的“萌芽期”。其宗旨大抵在于“练习演说,改良社会”,对于戏剧艺术并没有太多追求。但是,南开学校师生热衷演剧的传统却由此形成。当时,校长张伯苓的周围,聚集了一批热衷演剧的教师和学生,如时趾周、马千里、伉鼎如、华午晴、周恩来、陈钢等。他们为南开新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914年是南开学生演剧走向全面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南开学校的师生合作,成立了一个业余的演剧团体:南开新剧团。南开新剧由此进入兴盛时期。
南开新剧团是南开“敬业乐群会”的一个部门。1914年3月成立的“敬业乐群会”是张伯苓亲自提倡并担任总干事的一个社团,其成立大会的最后一项活动就是排演新剧《五更钟》。该剧描写社会腐败,抒发少年爱国精神,令人欲歌欲泣,鼓掌如雷。此后,该会每逢周六就召开茶话会、表演新剧。当时,除了“敬业乐群会”,南开学校的其他一些学生团体,如“自治励学会”、“青年会”也对演出新剧颇感兴趣。3月21日,“敬业乐群”、“自治励学”、“青年”等三会联合召开茶话会,会上演出了《里里波的跳舞》、《特国结婚》、《父子泪》等剧。其时,学生演剧成了南开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南开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天津这地方空气太坏,远方来的青年同学很容易受引诱。一礼拜中最危险的日子就是礼拜六那一天,所以俱乐部(指‘敬业乐群会’,本文作者注)除去练习音乐、唱歌,同设置会所内各样游戏外,每礼拜六晚间开茶话会,演作新剧,使住校同学在学校内有一种快乐生活,便不至到外边受那坏空气的传染” 《敬业乐群会小史》,《南开周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