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主序恒星 ;§4.1恒星演化概貌;星际介质;性质;The Rosette Nebula;马头星云;2. 恒星形成和演化概貌;恒
星
的
演
化
过
程
;假设热压是恒星平衡引力的主要因素,则恒
星损失的热辐射越多,引力压缩就越强,其内
部的密度、温度也越高。因此恒星为极端“负
热容”的体系,不可能稳定存在。;4. 恒星演化的结局依赖于初始质量 ;§4.2 恒星的形成;1、引力不稳定性--- 金斯(Jeans)不稳定性;热压力;中性氢云:n ~1 cm-3, T ~100 K → MJ~3×104 M⊙
暗分子云:n ~106 cm-3, T ~10 K → MJ~1 M⊙
→ 恒星形成于巨分子云中 → 恒星成群形成;塌缩时标 ;2、恒星的形成过程;(3) 团块/原恒星 (fragment/protostar)
星云进一步坍缩和分裂,密度上升。
核心区域变得不透明,温度迅速上升,金斯质量增大。
星云停止分裂,云块开始坍缩。;(4) 原恒星 (protostar)
原恒星以Kelvin-Helmhotz时标(引力能辐射)收缩,温度进一步升高。 ;(5) 主序前星 (pre-main-sequence star)
原恒星向主序演化成为主序前星(金牛座T型星), 但内部温度还没有升高到H的点火温度。;(6) 零龄主序 (zero-age main-sequence star)
恒星到达主序,热核反应(H燃烧)开始进行,成为零龄主序恒星。光度约为现在太阳光度的2/3。
(7) 主序星 (main-sequence star)
恒星略微收缩,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原恒星质量 (M⊙);3. 星云坍缩的触发机制; 猎户星云 (M42),位于猎户之剑附近,距离约 1000 ly。 ;光学照片。左下方棒形物是受到中心“梯形恒星” (trapezium stars) 辐射电离而发光的气体。 ;(左)光学(放大)照片。图中“梯形恒星”清晰可见。(右)红外(放大)照片。可以看到成团的新生恒星,被光学星云后面的尘埃云包裹。 ;“梯形恒星”的放大照片。它们照亮了周围的气体。 ;原恒星星风
原恒星在吸积过程中有强烈的星风和喷流。(非平衡效应,理解不够深入)
喷流与周围星际介质相互作用的产生Herbig-Haro天体。 ;Gas Outflows from Young Stars;一、恒星的流体静力学平衡
对半径为r、厚度为dr的球壳内面积为dA的气体元,
重力 dFg=-GM(r) dM/r2 =-GM(r)ρdAdr/r2
压力 dFP=PdA-( P + dP ) dA=-dPdA
0=dFg + dFP
=-GM(r)ρdAdr/r2-dPdA
→ dP/dr=-GM(r)ρ/ r2 ;??父变星的光变周期越长,其光度也越大。 ;恒星的振荡;因此,恒星振动周期与其平均密度是相关联的。 ;恒星光度依赖于其内部的核合成
速率,它也与平均密度有关的.;三、状态方程;简并气体 (degenerate gas)
(1) 电子简并条件:高密、低温。
(2) 电子简并压的物理成因 :
Pauli不相容原理:电子不可能占据两个相同的能态
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 △X△PX>h
(3) 电子简并压
非相对论性电子(vc): Pe~ρ5/3
相对论性电子(v≤c): Pe~ρ4/3
抗压缩性,与温度几乎无关;;;由以上两式可导出:主序星质量越大,
中心温度越高,但密度越低。;§4.4 恒星内部的核燃烧过程 ;热核聚变反应;热核反应原理;;;;氢核燃烧所需克服的库伦势垒最低,若不
能点燃氢核聚变,则天体不可能成为主序星。
由氢核聚变对能量的要求以及星体质量与温
度的关系可以得到主序星的最小质量。;2. H燃烧;(1) 质子-质子链 (pp chain) 8×106 K < T < 2×107 K, M < 1.5M⊙ ppI: ① 1H + 1H → 2H + e+ +νe ② 2H + 1H → 3He +γ ③ 3He + 3He → 4He + 2 1H;(2) 碳氮氧循环 (CNO cycle)
T>2×107 K, M>1.5M⊙
① 12C + 1H → 13N +γ
② 13N → 13C + e+ +νe
③ 13C + 1H → 14N +γ
④ 14N + 1H → 15O +γ
⑤ 15O → 15N + e+ +νe
⑥ 15N + 1H → 12C + 4He;质子-质子链与碳氮氧循环核反应的比较;3. 比H更重的元素的燃烧; 碳燃烧
T>6×108 K
12C + 12C → 24Mg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