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完整解答.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学基础 广元市中医医院 仲高明;绪 论;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 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2、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3、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 4、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中医学 5、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与中医学;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理论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基础医学 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和症状的论述作出了重要贡献。 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说作出了贡献。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2、临床医学 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 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 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 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中药学 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注》,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 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收药物844种,图文并茂。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分16纲、60类(目),附方11000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方剂学 1.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载方112首,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方书之祖”。 2.晋唐医著《肘后方》、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都有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 《医方考》、 《新方八阵》、 《医方集解》、 《汤头歌诀》、 《古今名医方论》、 《普济方》等。 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代表作有: 《方剂大辞典》等。;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论观点 (1)唯物主义生命观 (2)唯物主义形神观 (3)唯物主义疾病观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辩证法思想 (P10) (1)生理学的辩证观点 (2)病理学的辩证观点 (3)诊断学的辩证观点 (4)防治学的辩证观点;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含义 (2)整体观念的内容: 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3)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2.辨证论治 (1)症、证、病;;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1. 阴阳的概念;阴阳归类举例;2. 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关系);(1)阴阳的互根互存;(2)阴阳的对立相反;(3)阴阳的制约消长;(4)阴阳的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五行学说;木曰曲直: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 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上炎之性。 引申: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引申:生化、乘载、收纳。 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发声,肃降的特性。 引申:收敛、沉降、肃杀。 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阴柔、滋养、寒冷。; 自 然 界;(三)五行之间的关系;(1)五行相生 ;(2)五行相克;(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 ;(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 中医学与方法论;第四章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一节 整体观念;第二节 辨证论治;关于证、症、病的概念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 症状、体征。 病: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完整过程。 注意: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第五章 《中医学基础》 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二节《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第

文档评论(0)

47533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