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粤语讲古的调查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粤语讲古的调查报告

关于粤语讲古的调查报告 前言: “讲古”即说书、讲故事,有着深远长久的历史,而且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作为我们广州文化的一种——粤语讲古,它丰富了我们广州人的童年,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广州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如今的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到讲古坛听说书的人,少之又少;随着文化的发展,大多数人们偏爱于流行音乐。总而言之,粤语讲古在广州人们心中的地位正逐渐减弱。我选择写关于“粤语讲古”的调查报告,不仅想对它进行深入地了解,还想让它重回广州人们的心中! 一、粤语讲古的由来 “讲古”即说书、讲故事。粤语讲古,又称粤语评书、粤语说书,是讲古艺人用广州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这种民间技艺来源于古代的说唱艺术,但粤语讲古只说不唱,有与外省说书不同的特色。主要流传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特别在广州???佛山、湛江、江门等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粤语讲古的来历要追溯到明朝末年,在那时,有一位江苏泰州说书大师——柳敬亭(1587~1679),有反清复明之心。而当时的一位清朝将军左良玉,被柳敬亭说服一同起义抗清,甚至与之结义为兄弟,同生共死。于是柳敬亭出任抗清将领左良玉的幕客,在随军南征时把说书艺术传来广东,传进了广州,并与当地的粤语文化融合为一体,使粤语讲古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门艺术。因此,广州的讲古艺人尊柳敬亭为祖师爷。 二、粤语讲古的特点 粤语讲古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样式,讲古艺人大量运用本地的民间成语、谚语、谶语、俗语和大众化的生活语言,对书目进行加工润饰,使之成为粤方言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讲古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长篇章回小说,还包括现代生活题材和广州民间掌故,承载着广州许多历史文化信息,成为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有着深厚的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价值。同时,这种娱乐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可以寓教于乐,是人们陶冶情操、增进知识的一种形式。粤语讲古的艺术特点是以第三者旁述为主,背稿演出,讲究语言的韵律性和节奏感,同时也借鉴了戏曲中的一些表演技巧。它既是戏曲艺术的一个类别,又是语言艺术的一个类别,也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简而言之,粤语讲古既讲究语言,更讲究表演。 三、粤语讲古的往事 “讲古”最初是在庙宇或寺观中进行,多是讲“二十四孝”等劝人为善的“劝世文”,讲酬由庙祝或主持支付。民国初年,一些“讲古佬”自搭简陋的茅舍,称为“讲古寮”,多在晚间开讲。劳苦大众为两餐辛苦一天之后,晚上到讲古寮听听有趣的故事,倒也是一种乐趣。 当时收费是以点香来计算时间的,一支香点完了,就收一次钱,如果那只香太长太粗时,就用手指在香中间刮去一环,当烧到那环时,因为没有香粉就熄灭了,听众就会自动掏钱。广州过去在东较场、河南宝岗、城隍庙附近等地都有讲古寮。 在古寮讲古的有“先生连”(吴连)、“烟林”(林汉臣)、“烟德”(陈德)、何瑞初等艺人。当时听众很多,特别是“先生连”说书,老广州回忆说:“那时真是爆棚,门口站满一大堆人打古钉,里面连尿缸边都站满人哩!” 也有些艺人在街头卖艺,称之为“开街档”。他们在人多的地方拍几下手掌,吆喝两声:“讲古啰!有嘢听,讲呢个《洪熙官大闹峨眉山》!”也有的敲几下锣来聚众。广州人那时候还喜欢凑热闹,很快就围上一大群人了。讲古没有一定时间,讲到他认为精彩的地方,就卖一个关子,停下来收钱。多数是说声:“吊颈(上吊)都要抖抖气啦!等我休息一下,再讲下去,请大家帮忙一二,多多益善,少少无拘!” 有的还诙谐地讲句:“前世唔修(收),今世修(收)!”这些街头讲古佬一般收入还过得去,但亦有他们的苦处,主要是受天气影响,真是“刮风一半,下雨全无”。最惨是讲得辛辛苦苦,将近“结子”(收钱)时,突然一场白撞雨,听众便鸡飞狗走,那就哭也没眼泪了。 过去廖华轩艺人常在黄沙一带开档,他有很多“拥趸”(书迷)。他一到黄沙时,便把外衣脱下挂在树上,再去饮茶,“拥趸”一见树上挂着衣服,知道“讲古佬”来了,便安心坐在树下,等他饮茶回来“再续前文”,这件衣服成了他的招牌。 老艺人凌基在抗日战争走难时说书,是在地上铺张纸,上面写着:“世界艰难,最怕肚饿。爱听诸君,幸期赐助。”字体清秀俊逸,吸引很多行人驻足观看。于是,他就开讲,两餐就有着落了。 站着听几十分钟的故事,有些人确是不好受,坐地下嘛,一时又找不到东西垫屁股。讲古寮或开街档的艺人找些烂板皮、旧木料,钉成一张张简陋小凳子,讲古开场时一角钱一张出租,几十张凳仔一下子便给人租光了。 民国时,广州的河南泰山庙、龙船岗、宝岗及河北的烂马路(即现在中山七路)、禺山市等地,都有讲古艺人(如“道友牛”、“龙舟松”等)开街档的足迹。行家称“街档王”的黄少飞,在白云路广九车站一带献艺,亦很受群众的欢迎。 开街档,并非容易的事。首先,要把街上的行人吸引住,并要他们乐意掏钱;第二,说话的音量要大,

文档评论(0)

cuo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