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
Helmut Martin und Christiane Hammer (Hrsg.), Chinawissenschaften. Deutschsprachige Entwicklungen. Geschichte, Personnen, Perspektiven. Hamburg, 1999, S.678(《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汉堡,1999年,678页)
张国刚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从1887年柏林东方语言研究所成立并讲授汉语,到1909年汉堡殖民学院设立第一汉学教授职位,1912年柏林大学成立汉学系,德国汉学专业的建立步履蹒跚地经历一段曲折的道路,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东西德的分裂,使20-30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德国汉学元气大伤。如何总结自己走过的学术道路,开辟未来的发展方向,便成为统一后德国汉学界思考的现实课题。1997年——德国教授汉学的最早的机构——柏林东方语言研究所成立110周年,德国中国学研究协会在柏林召开第8届学术年会,讨论德国中国学发展的历史和前景,本书(除少数论文为后来增入的外)是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的论文结集,以汉堡亚洲研究所通报第303辑出版,主编是马汉茂(1940-1999)教授及其助手哈默尔女士。
《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全书共收入论文38篇,分为六个专题。一、理论、方法与中国形象;二、历史的回顾;三、战后东西德汉学的发展;四、中国学家与作者;五、环视周边:欧洲的视角;六、图书文献与翻译。前面冠以马汉茂的序言。
这本论文集反映了德国汉学界浓厚的自我反省意识。第一个专题的理论与方法部分的论文注意清点德国汉学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果说舒特博士的《中国学学科创立的学术文化史考察》主要论述德国汉学学科建立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那么罗梅君教授《世界观、学术、社会:批判汉学的反思》则重点清点了德国汉学史上有影响的汉学大家学术思想,如比较了高延、顾鲁伯、孔拉迪、艾克斯关于包括儒教在内的中国宗教的不同观点,指出了其中浓重的殖民主义思想的历史痕迹。罗教授的学生余凯思博士的《想象化的中国——德国汉学的“话语霸权”》与此思路相似,他运用怀海德的话语霸权理论剖析了德国汉学史上占统治地位的一些观点,比如作者讨论了福兰阁的名著《中华帝国史》中提出的“普遍国家”(Universalstaat)概念。福兰阁认为中国的世俗统??与宗教统治是合二为一的,文化与宗教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及其深刻的巨大作用。
多林的《文化主义与全球化之间——汉学在歧路?》就当前德国汉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点意见,他的看法是,汉学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文化科学已经是历史的陈迹,与时代要求不合拍;落伍的德国汉学已经无法参与国际同行关于现实中国问题的对话;因此,德国汉学的未来趋势应该是一方面内部要有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另一方面对外要向人文社会科学开放,以便改变其无序状态。他呼吁,当前要就德国汉学新的发展路线和新的自我定位展开公开的讨论。
丁佩德《德国人与中国》分析了当前影响德国人的中国观三个主要因素,即中国经济发展、人权状况和对外政策。讨论了时下一般德国大众心中的所谓“中国人的特性”问题。方为贵《中国精神的神话》主要讨论卫礼贤的中国观。作者以卫礼贤的《中国精神》(Die Seele Chinas)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认为卫氏描述的带有玫瑰色彩的中国图象,并不是现实中国的反映。
论文集的第二部分专题回顾德国汉学的历史,特别是把重点放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汉学这个过去比较忽视的时期。其中皮古腊《早期德语区汉学的历史学研究》是研究德国汉学学科建立以前的所谓早期汉学的。文章认为欧洲关于中国知识的加工和欧洲对中国的想象看成是欧洲文化史的组成部分。诸如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知识,利玛窦、门多萨等书中的中国知识以及卫匡国等传教士介绍的中国知识和门泽尔等的研究可以算是德国汉学的初始时期。在启蒙时期与法国的伏尔泰等同时,德国也有一批热诚的中国文化鼓吹者,他们从法语和英语作品中翻译关于中国的知识,在新编世界通史中添上了中国一章。在19世纪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中,有许多人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如赫尔德(1744-1803)、黑格尔(1770-1831)、马克思(1818-1883)等等。19世纪熟悉中国的欧洲人和汉学家中也有不少德国人,如长期旅居法国的汉学家克拉普若特、柏林大学教授硕特、学者帕拉特、传教士郭士腊、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等等。
接下来6篇文章讨论二战前德国的中国学。维亭霍夫《德意志帝国与第三帝国期间的中国学》简要地介绍了从1909年汉堡设立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后到30-40年代德国汉学的发展概况,以及这时期培养的汉学家包括在北京中德学社的德国汉学家对于战后德国乃至西方汉学的影响。
《中国人留学德国史》的作者哈尼士博士在《汉学的缺失:194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2年芜湖县小学六年级学业水平测试英语试卷.doc
- 2012年界首市第四中学八年级英语.doc
- 2012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_第3讲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检测题.doc
- 2013-2014年度锣圩镇大树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2.doc
- 2013届高三化学大一轮复习 专题讲座十三有机综合推断题突破策略(讲义)(人教版).doc
- 2013届高三哲学第四单元复习精品.doc
- 2013届高三历史系列练习一.doc
- 2013届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新人教版):第四章_第4讲_硫及其化合物.doc
-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6章 戏剧阅读.doc
- 2013年11月安徽石台扬子村镇银行(筹)招聘启事.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