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我国口述作品单独设类之基础
【内容提要】法律为未来作规定,法官为过去作判决。任何一部法律都有它的相对稳定性和变动性,任何一部法律也都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国《安妮法》开创了版权保护的先河。其中,两大法系就演说等言论是否给予法律地位截然不同。历史告诉我们:法律中所有的定义都是危险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权利意识的加强,口述作品应肩负起特殊的含义。本文基于著作权理论,通过案例探索我国著作权法接受口述作品并单独设类的依据。 【关键词】口述作品,作品载体,禁止权利滥用 [Abstract]The law is that future assumes regulation , the judge is to do court decision in the past. Any one law all relative stability and tropesis having it , any one law exhausts also all impossibly each social life aspect. United Kingdom “Annifa“ has started the anything that is advocated earlier that the copyright protects. Among them, two fundamental laws are entirely different deliver a speech right away waiting for if remarks give legal status. History tell us: In law, all definition all is dangerous. The sharpening that progress and right are aware of with societys ceaselessness, dictates work should take on up peculiar import. Owing to copyright theory , by the fact that case probes our country, Copyright Law accepts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dictating work and the basis setting up a kind alone. [Key words]Dictate work, Work carrier, Forbid right abuses 凡具独创之特性,且不论其以何种形式表现的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智慧成果,即作品。口述作品亦称口头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即赋诗词等以口头语言创作,未以任何物质载体固定的作品。[1]较之于英美国家立法,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明确将其纳入受保护的对象是深具价值的。
一、口述作品不符合作品的构成要件
从条文中可以看到[2],构成作品的要件有三个:劳动独创性、领域特定性、表达有形性[3]。其中颇受争议的是口述作品的作品载体——偏离了表达有形性。 体现表达有形性的是作品载体性。作品载体是被主体行为所特定化后用以负担创作人思想表达的客观实体。其与作品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创作人基于作品载体来实现其作品的价值。举个例子,司法考试培训班的授课,如果讲师仅在于对待给付,他便不允任何第三人无偿取得授课录音。如果是为赢得生源,便可以允许他人传播其授课录音,但不允从中获利。 (2)就权利人而言,两者保护的利益是单一的。一项得不到补偿的法律压根儿不算法律。[4]如果他人在传播授课录音中非法获利,尽管传播者为授课内容提供了磁带等记忆体,但内容的价值远大于记忆体。 授课有两种形式:一是表演说。此形式非出于即兴,实质是先前已完成的具有完整构思的文字作品,讲师照本宣讲是在表演文字作品,而非重新创作。另一种就比较复杂,称即兴说。对“即兴说”授课的作品载体有两种看法: 肯定说认为空气、声带、音像设备可以是口述作品的载体。人通过声带振动进行授课,除在真空环境下,形成的声音均可传播。再则,音像设备将授课内容固定下来并能实现永久再现,其载体是存在的。 持否定说认为授课是一次性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任何人都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即兴授课的再现若非基于音像技术的出现是无法想象的。 窃采否定一说。肯定说有很多思维漏洞。基于载体物理意义来判断一种形式能否构成作品是不符合法律意义上的载体即作品载体的逻辑的。声带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既不是民法上的“物”,也不符合法律追求保护自然人身体权的精神。空气虽为天然物,可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