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年高三(上)期中考试 实用类文本评分标准 (2012.10.14);四.受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通 人 金 克 木 ——小学文凭的杂学大师 杨津涛 ①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因为那时即使是自学成才的人,也有机会施展才华,执教大学课堂。今年8月14日迎来百年诞辰的金克木先生,也是这样一位大师,他学贯古今、博通中西,却只上过一年的中学。后来他在北大任教,填写简历时,在学历一栏上填的依旧是“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 ②1931年,19岁的金克木来到北平,对囊空如洗的金克木来说,上学实在太奢侈了。就在这时,他发现了终身的“良师益友”——图书馆。北平市立图书馆是金克木遇上的第一位“良师益友”。此后,;金克木天天来此借书,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作家们的书一本本地读。 1935年,金克木到北大当上了北大图书馆的职员,负责借书还书,所以他有机会看到北大学生和老师们的“借书条”,他由借书人的书目按图索骥去借阅。每当“毕业季”来临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大四的学生来争相借书。因为他们写论文的需要,所以借的书大都是与某一方面内容相关的。金克木通过这些学生的书单,就比较容易地知道了各个专题的重要书籍。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大都具有一定知识水准的,他们见只是一个小职员的金克木如此好学,也就常常指点他一些读书门径。后来成为历史学家,且与金克木同为“燕园四老”之一的邓广铭,当时是北大历史系四年级的学生,他就主动与金克木交朋友,成为金克木“学术道路的最初指路人”。因此在金克木看来,北大图书馆“那不到一年的时间却是我学得最多的一段。”; ③以外语闻名的大师级人物很多,如辜鸿铭、陈寅恪、钱锺书、季羡林等,金克木也是其中之一。金克木对语言的兴趣是持续终身的,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等多国语言,后来还学会了拉丁文,日语也不错。正如金克木自己说的那样,他“从小到老学语言,一种又一种,兴致不衰”。傅斯年曾送给金克木一本有英文注解的拉丁文原著《高卢战记》。金克木从书后附录的语法概要学起,一读就放不下了。等到金克木读完了整本书,他也就掌握了拉丁文。1941年,金克木赴印度加尔各答,任《印度日报》编辑,同时学习梵文。他在印度求学,研究古代印度哲学、佛学与文学,也没有在大学正式注册读书,金克木曾说,他是通过探访名家自学。; ④有的人写小说,成了作家;有的人思索人生,当了哲学家;还有的人钻研古籍,做了历史学家。但是对于金克木,却无法用一个什么“家”去概括他的成就,或许只有他给自己的定义最为妥帖,他乃是一个“杂家”。因为没有在大学接受过正规教育,金克木不会被专业所束缚,一切读书全凭喜好,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博通百家的人物。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上取得瞩目的成就外,金克木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也都有建树。他生前出版的著作有三十余种,2011年问世的《金克木集》,第一卷是诗文集,收录了新旧诗集、自传体小说和回忆录;第二、三卷是有关印度学方面的学术著述;第四、五、六卷为随笔杂文;最后两卷为译作。这套《金克木集》总共有400多万字。; ⑤尤其让人敬佩的是,金克木不仅精擅文科,就是对自然科学也有浓厚兴趣。他很早就喜欢天文学,不仅翻译过天文学著作《流转的星辰》和《通俗天文学》,还发表过天文学的学术文章。数学也一直是金克木关注的内容,他曾饶有兴趣地钻研过费尔马大定理。华罗庚与金克木是老朋友,两个人都是兼通文理,聊起天来都是不亦乐乎。 ⑥金克木是真正的通人,无论古今中外,没有他不涉猎的,没有他不懂的。金克木读书很杂,却又很精。他有一篇名文,宣称“书读完了”。金克木为何敢于如此之“狂”呢?原来在他看来“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也就是说,读书做学问,其实只读经典就行了。 ⑦做学问终究是辛苦的,学生章启群曾请教如何学习佛学,金克木沉思了一会儿,说:“还是读全藏,把大藏经读一遍。”章问要多少年,他说十年。接着又说,他发现一种方法,可以六七年读完。由此可知,金克木仅仅在佛学一道上就下了至少十年的工夫。(摘编自2012年15期《文史参考·通人金克木》) ;(2).金克木把图书馆当做是“良师益友”,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标答:原因有三条: ①在这里金克木可以借到自己想读的很多书; ②通过在图书馆观察别人的借书单,金克木知道了各个专题的重要书籍,获取了自己读书、研究学问的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