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第一章研究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任 教授 张福利 博导 ;吴某,女,2008届本科生,将付北中医参加心内科硕士复试 病史: 五天前始发热恶寒(病前曾受凉)。连续五天服桂枝汤仍每天 午后低热(37.5 ℃)而夜晚上升,至后半夜3点高热达39.3℃, 上午热暂退,而复循环如是。平素血压120/90mmhg。 刻诊: 全身酸痛而四肢大关节尤甚, 便溏, 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 辨证: ? 处方: ? 黄连10 山栀10 半夏10 厚朴10 豆豉10 芦根10 石菖蒲10 竹叶10 滑石20 炒杏仁10 藿香叶10 生姜10 八付 一付两包 效果:(1)一天(三包)热退(2)用药结束血压降至114/76mmhg 思考:(1)体质和证型?(2)治法和方剂?(3)降血压效果?;第一章 绪 论;;(1)指导内、外、??、儿有急性 发热特点的感染性疾病诊治 外感 指导发热性疾病辨治 (2)指导非感染发热性疾病诊治 内伤 (白血病 风湿热 红斑狼疮) (3)指导辨治热盛及阴伤性杂病 CO2 暖冬温室效应(时) 城市化 热岛效应(地) 热性内伤病增多 高热饮食等生活方式(人) (4)理法方药广泛应用各科杂病 指导非发热性 ? 祛湿法(湿>热 热=湿 热>湿) 疾病的辨治 ? 各种热性内伤病 清营汤(糖尿病 神经症 湿疹);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一)战国至唐代——萌芽阶段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明代吴有性等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清代温病四大家等 (四)建国以来———新的发展;(一)战国至唐代——萌芽阶段;(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一)宋代 1、病因学突破: 郭雍— “冬伤于寒, 至春发者, 谓之温病; 冬不伤寒 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提示— 温病有新感、伏邪两种发病形式的导源;二)金元 1、刘河间 (创新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 “六经传受,……皆是热证” (立新法) (订新方) 辛凉、清下 双解散、防风通圣、凉膈散 (寒凉派) (解表热与清热配合运用) 评价:温病学史上重大转折——“伤寒宗仲景,热病主河间”;(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标志:大批有成就的温病学家 系统的温病学专著; 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 一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