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8
寻迹千年军坡
——古代诗文中的海南迎神赛社(会)
庙祀之后迎神像出庙,伴有仪仗、鼓乐、旗幡、歌舞、地方戏曲,甚至杂伎、方术、巫术,遍游神所“管辖”、“辐射”地域的街市、村巷,以达到为居民酬神还愿、神欢人娱的目的。这就是中国民间的迎神赛社(会)。
迎神赛社(会)起源于何时何因? 北宋高承撰《事物纪原》“赛神”条言:“《礼.杂记》曰: 子贡观于蜡,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今赛社则其事尔。今人以岁十月农功毕,里社致酒食以报田神,因相与饮乐,世谓社礼,始于周人之蜡云。”(注1)《中国风俗辞典》“赛会条”的解释亦依据前书,言:“又作‘赛神’、‘赛神会’。旧时汉族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周秦时代十二月陈酒食祭田神亦即腊祭的遗俗。每年春秋两季以仪仗、鼓乐、杂戏周游街巷的??愿酬神的一种活动。唐宋以来颇盛,……明清时仍然不衰,即含祈福、喜庆之愿,也是民间娱乐盛会之一。”(注2)至于中国的“赛神”是否受佛教“行像”的影响,尚未考实。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确有记载洛阳奉佛像出游之盛况。(注3)
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仪式,海南军坡与历史上大陆民间迎神赛社(会)的形态基本相同。现在,军坡已列入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民俗类中,证明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一部分的常识已被官方确认。军坡——这海南的迎神赛社(会)活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一、唐宋诗词中的内地迎神赛社(会)
内地民间迎神赛社(会)习俗至少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形成。唐代文人官宦多有关于民间迎神赛社(会)活动的记录,在比较著名诗人中,王维、韩愈、王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张籍、温庭筠等人的诗句中均有记载。(注4)其中描写较详细诗句,如王维《凉州郊外游望》:“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芻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温庭筠《烧歌》:“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王建《赛神》:“男抱琵琶女作舞,主人再拜听神语。……但愿牛羊满家宅,十月报赛南山神。青天无风水复碧,龙马上鞍牛服轭。纷纷醉舞踏衣裳,把酒路旁劝行客。” (注5)
宋代诗词中对迎神赛社(会)也有不少描述,如苏轼词[浣溪纱]、陈师道词[少年游]、高翥词[秋日田父辞]等。(注6)诗人陆游有三首同名但不同时间、地点的《赛神》诗,其中两首生动描写了赛神的场景,其一:“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大饼如槃牲腯肥,再拜献神神不违。晚来人醉相扶归,蝉声满庙锁斜晖。”其二:“击鼓坎坎,吹笙呜呜。绿袍槐简立老巫,红杉绣裙舞小姑。乌臼烛明蜡不如,鲤鱼糁美出神厨。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愿神来享常驩娱,使我嘉谷收连车;……神归人散醉相扶,夜深歌舞官道隅。”(注7)
宋代笔记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也有详细记载民间迎神赛社(会)的场面,多为都城附近风俗,不详录。(注8)有关海南的宋代笔记如《岭外代答》、《诸蕃志》、《桂海虞衡志》等,大多记载地理、气候、海况、风物、特产、军备、熟黎、生黎等,却没有关于汉族移民的生存情况的记载。(注9)
二、苏轼诗中海南的社祭与雩舞
唐宋时期的贬官至海南,影响了海南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增多的汉族移民也将内地民间信仰传播到海南。由于明代以前地方志大多散佚,无从得知汉族移民详细的生活状态及民间信仰活动。经过查找,在苏东坡的诗中见出端倪。苏轼居儋期间作《和陶劝农六首》之六,有句:“大作尔社,一醉醇美。”(注10)《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二,有句:“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11)诗句中的“社”即社神,也称土地神,其功能为保佑农耕民族的丰收,社神崇拜源于上古三代,是中国百姓最基本的神灵,延续了几千年。诗句中的“雩”就是祭神祈雨仪式,殷墟卜辞与甲骨文中对雩舞有大量记载,可见当时已很流行。由祈雨产生的雩祀、雩礼,也沿续了几千年。社祭与雩祀、雩礼本来都是国家、地方官员与百姓都要举行的祈祷神灵,护佑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的仪式,但随着民间信仰逐渐游离于国家信仰之外,并在道教的整合、佛教的渗透与儒家的影响下,各地方出现的神祗数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势,以至于宋代(尤其是南宋)大批赐封民间神灵与祠庙,在精神上安抚地方官员和百姓,稳定外忧内患的局面。唐宋及其后,乡村社神的主导地位被其他神灵取代,乡、里甚至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主神和配享神,形成了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特点。这些神灵包括道教、佛教神祗、先贤神(文、武官员等)、山神、水神、神话传说神等等。雩祀、雩礼也走入民间,除了官方在旱魃之年行雩祀、雩礼之仪式,民间多由百姓自发请道士作祈雨斋,原本具有礼治性质的雩祀、雩礼,被道教改造为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