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 1.山、水同样是重要的造园要素
作为东方文明发源地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自然景观也呈现多样性的变化,即使在较小的地理单元内地势的起伏变化也很明显,既有平阔坦荡的平原河谷,也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脉,因山聚水,伴水成山,山水相互依附、无法割裂,形成极为和谐的诗意栖居地。早期的园林多依附于自然的山水骨架进行较少的改造而成,本能的呈现出山水并重的特色。
同时,由于常年都具有稳定的降水补给,人们对于水源的强烈珍视和维护意识减弱了。而在和洪患斗争的过程中却积累了“近水而不临水”、“高处择居”的自保经验。山体成为先民们逃避水灾的庇护所,也成为安全环境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久而久之沉淀为文化基因被传承下来。孔子云“仁山智水”,在??善为首的中国审美情节中可见山的地位甚至是高于水的。不少学者们将中国园林的传统地理基因归结为“山型”,认为这是中华古国大部分国土居于内陆而造成的,实际上滨河平原上的生存经验强化了“山”在东方造园系统的优势地位。; 2.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自然为终极摹本,提炼出数种景观模式
黄河流域的造园不是以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替代为目的,而是绝大程度基于自然环境的锦上添花。这是因为自然的原来面目在人们心目中本就是美的,对原始自然的崇敬、尊重和热爱、赞美广泛的存在于中国早期的儒释道哲学理念中。起源于周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的“君子比德”思想、产生于周末的神仙思想,都折射出东方园林美在萌芽期典型的自然美倾向。沙漠中的绿洲虽然也提供给西亚、北非民族以造园的摹本,但这个摹本本身就强调人工改造和治理的成分;相比之下黄河流域的造园摹本显然是更为纯粹的原始自然。; 3.构图追求变化和意外
在黄河流域,由于自然摹本自身的复杂性,造就了当地人惯于新奇、喜好变化的审美特性。与“沙漠甘泉”模式刻意要求齐整对称相反,“山水田园”模式处处希望打破平衡,以不对称的变化来满足心理愉悦。目前可知的文献记载和遗址发掘都显示,从周文王灵台、灵沼,到汉宫苑,中国古典园林在其一千二百余年的生成期当中,所展现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形态都以自由、曲线、非几何形和不对称为共同特征。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世外桃源摹本”是中国园林常常运用的主题,曲折的铺垫和前期的压抑都是为了给最后的豁然开朗提供反向素材,增加对比的落差,这种对比效果是鲜明的、愕然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常规的节奏,给人们不可预期的快感。;; 自然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
“自然”一词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原本都有两种含义:
①相近于“本性”、“天然”;
②“天地万物”。
①意最为古老,也是古代“自然”一词的主要含义。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学》和老子《道德经》中都表示某种内在的根据,不是“物之集合”意义上的自然界,而且就②意,也与①密切相关。到近现代,②意才逐渐成为主要词义,而且①②之间的联系也消失了。
; 到了20世纪,随着资源匮乏、环境危机等人类生存困境的出现和不断恶化,特别是随着系统论、生态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解释。生态学把地球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不仅包括那些没有意识的自然物,而且包括人类及其社会。自然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巨大的扩展:没有什么东西在自然之外,自然就是地球,自然就是宇宙,自然就是一切!
总而言之,在风景园林师所关注的领域,“自然”是区别于精神的物质世界,它既包括原始纯粹、人迹罕至的雪山高原、海洋冰川,也包括美丽富饶的乡村田园,甚至还包括后工业社会和现代都市中的废弃地、荒地。; 中西传统文化对待自然的态度大相径庭,西方人视自然为上帝的造物,且从上帝处获得了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的权力。而中国人则视自然为万物的本原, 对自然采了敬畏与呵护的态度。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深刻地影响了中西园林的发展。
西方人的自然观,是一个融合了古代希腊、古罗马文化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综合体,并随着西方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的自然观渐渐得以确立,并且影响到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这一方面,古代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尽管中国的历史也有很大的变异,但中国人的自然观,却是在一个基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