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创新训练项目开题报告(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电类创新训练项目开题报告(修)

南 华 大 学 机电类创新训练项目开题报告书 项目名称 ___双谐振固态特斯拉线圈的制作和研究_____ 课题负责人 冯永达 学 号 20124400223 联系电话 指导老师 唐如龙 开题日期 2014年5月1日 拟完成日期 2015年4月30日 所属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南华大学教务处制 第一部分 开题报告 项目名称 双谐振固态特斯拉线圈的制作和研究 项 目 研 究 内 容 和 意 义 简 介(摘要,限400字) 本项目研究的双谐振固态特斯拉线圈以轻便的设备和较低的输入电压可以得到极高的高压输出,试想若是以传统的变压方式得到如此高的电压,那么磁芯的尺寸,磁芯是否会饱和,如何做到次级绝缘,如何散热等问题便会立即摆在眼前。现在特斯拉线圈被很多爱好者用来制作绚丽的人工闪电,其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就是可以用来实现无线输电。无线输电是可实现供电体与用电体之间的非物理接触而进行能量传输的一种模式。技术不仅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前景巨大,利用无线输电可减少电线的使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过程安全性,如减少电线使用一定程度上降低火灾发生几率。 关键词 特斯拉线圈;双谐振;DRSSTC;无线输电;人工闪电 一、立论依据 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阐述开展该项目研究的意义和作用,项目研究的相关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产品开发成果及研究发展趋势,并附参考文献)。(不足,可加附页) 19世纪末被誉为“?迎来电力时代的天才”?的名尼古拉?·?特斯拉在电气与无线电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1891年发明高频变压器(?特斯拉线圈?)?,?现仍广泛用于无线电、?电视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他曾致力于研究无线传输信号及能量的可能性?,?并在1899年演示了不用导线采用高频电流的电动机?,但由于效率低和对安全方面的担忧?,?无线力传输的技术无突破性进展。1?9?0?l?—?1?9?0?5?年在纽约附近的长岛建造?Warden.clyfe?塔?,?是一座复杂的电磁振荡器?,设想它将能够把电力输到世界上任何一角落?,特斯拉利用此塔实现地球与电离层共振。特斯拉有生之年没有财力实现这一主张。后人从理论上完全证实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证明这种方案不仅可行,而且效率极高,对生态安全,并且不会干扰无线电通信。? 若无线充电技术可实现,电池、电线等将逐渐被无线取代,这将大大缓解由电池、电线带来的环境、能源问题,如应用到医疗救援事业——心脏起搏器,病人无需为更换“心脏起搏器”而动手术,可直接进行无线输电;若生命探测机器人可进行无线充电,那么它就可长时间不间断进行搜救工作,使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如应用在军事方面——间谍机器人可进行无线充电,无需担心供能问题,长时间持续工作便可实现。至于家庭应用方面,通过无线充电则可克服很多麻烦如手机充电线,电脑充电线等。总之,无线输电技术普及,将有益于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特斯拉无线输电的发展现状:? 国外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无线电动牙刷,随后发布了几项有关这类设备的美国专利。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对感应耦合功率传输技术(ICPT)进行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获得重大突破研究主要集中在给移动设备,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设备的供破。? ? 1995年1月,美国汽车工程协会根据Magne-chargeTM系统的设计,制订了在美国使用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技术进行电动汽车充电的统一标准———SAEJ.1773[4]。? ? 通过对近年来国外无接触功率传输理论与实验的研究成果发现,目前无接触功率传输的研究绝大部分是近距离传输方面的研究,国外对带气隙的变压器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应用设计已有不少成果,且有部分成果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而对于远距离的无接触功率传输的研究,国外直到近几年才有相关实验成果的报道。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林·索尔贾希克教授及其团队在2006年用所谓的“电磁共振原理”成功将2.13m外的60W的灯泡点亮。2008年9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雷电实验,日本也研究出远距离室成功的将800W电力无线传输到5m远的距离,提供30W功率的实验装置。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技术方面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中科院院士严陆光和西安交通大学的王兆安等人也开始对该新型电能接入技术进行研究。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研发课题组自2001年便开始了对国内外非接触式电能接入技术相关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的密切跟踪和研究,并与国际上在该领域研发工作处于领先水平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波依斯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PatrickAiguoHu博士进行了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在理论和技术

文档评论(0)

yy5569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