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职业道德教案2
第一章
一、职业: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事和对社会承担的具有一定社会责任义务(本质特征)的专门业务(外部特征)和工作。
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教师职业:按照一定社会需要及标准,以培养人为目的,促使人发展的职业
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长期性和复杂性:
长期性:周期长、见效慢(a、学生成长过程;b、成长过程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c、劳动效果验证时间长)
复杂性:任务(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对象(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手段(教材、设备、道德水平、知识能力、教法)、过程(传道、授业、解惑,复杂的脑力劳动,多元智力论)、结果(各行各业、教育过程终身化)
延续性和艰苦性
延续性:时间、空间
艰苦性:复杂的脑力劳动,学者、科研者、教育者、管理者
艺术性和创造性
艺术性:课堂教学(语言、板书、提问、组织、设计、备课;吸引力、感染力、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德育(热爱学生、循循善诱)、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育机智、素质教育
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主导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示范性:思想、品德、学识、情感、爱好、兴趣、言行等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向师性、模仿性、人的认识规律(有感性到理性,对学生的多方面影响)
向师性:尊重崇敬老师、乐于接受教导,希望得到关注、关怀、鼓励、引导
个体性和群体性:
个体性:教师劳动的基本方式,备课、辅导、课堂、课外
群体性:全面发展、教育合力
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
精神文明(直接):a、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的延续和发展(承前启后、人梯);b、开发人类智能,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发展;c、新一代成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d、创造新知识、新技术
物质文明(间接):生产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引导个人成长发展
道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及内心信念维系,以区分善恶、荣辱、正邪等为内容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1、道在我国古代“道”与“德”原本分开使用。“道”从首从行,最初就是指道路,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法则等。人之“道”即是人所应当遵循的具有必然性的规律与法则;也意味着做人的道理。:* 道路。“道不拾遗”;“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 法则、规律。“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韩非子·解老》),指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
2、德:——,德既指人们内心的情感和信念,还指人们坚持行为准则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
“德”字最初见于《周书》,指内心的情感和信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得”——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就是说在协调人际关系时,一方面“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外得于人”;另一方面,“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内得于己”,就是于人于己都有所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圣外王”就体现了“德—得”相通的精神:
一种理想人格:“内圣”:内修圣人之德;“外王”: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
(1)“外王”必须“内圣”,即要想有“得”必须有“德”,“德”是“得”的条件;
(2)“内圣”是为了“外王”,即有“德”是为了有“得”,“得”是“德”的目标;
3、道德:——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指人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道通天地,德藏于己,“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道指做人之道,即人之所以为人所应有的根本原则,德指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致的收获、体验。
道德的特点(与政治、法律相比):
非制度化;
非强迫性;
自律、内化的规范;
以必要和个人利益的节制和牺牲为前提
职业道德: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的特征:
内在稳定性:主体因素稳定;职业兴趣、职业心理、职业传统、职业习惯稳定
形成和行为尺度多样性(外在表现形式):规章制度、工作守则、行为公约等;不同行业不同标准,同一行业不同标准;
适用对象限定性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利益和教育劳动客观规律对教师职业行为特殊要求的科学概括和反应。
表现:理想、态度、义务、技能、纪律、良心、信誉、作风等。
特点:
意识水平高层性(崇高的思想、情感、意志、信念):道德认识(教育意义、教师职业价值、自觉遵守规范)、道德情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道德意志(从教信心)、道德信念(为教育奋斗终生)
道德境界高尚性:
道德境界:是道德观念、对一定道德规范及实践状况、程度,对自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