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设计要点.doc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设计要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与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及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2、拓展学生散文领域的文学和文化视野,归纳与概括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内涵与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本,熟悉常见文言现象,提高翻译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提炼课题,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梳理鉴赏课题,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2、运用与必修内容链接与比较的方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网络等资源,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度。   3、用课堂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用撰写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散文文本的基本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感知作品的“气脉”。   2、提要钩玄,提高筛选并探究作品主题的能力,培养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培养多角度、准确并推陈出新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因声求气”。 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 2、提要钩玄,沉思力索。 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写作运用。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2、了解写作此文在当时的历史意义,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高考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朗读,自学质疑。 3、对论证方法进行合作探究。 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2、难点: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 补充2004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二、解题:作者简介,文体“论”,背景介绍。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 1、正音: 赂(lu) 率(shuai,全都,一概) 暴(pu,暴露) 厥 (jue,他的) 洎 (ji,及、到)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2、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四、探究第一段: 1、自学质疑。 [附]:秦灭韩:前230年——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 2、研习第一段: 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②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这一段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总——分——总: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 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五、研习第二段。 1、本段承第一段所提出的哪个分论点? 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2、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 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分三层意思。 ①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韩 魏 楚) “得”与“亡”的对比;“难”与“易”的对比;“有限”与“无厌”的对比 ②引古人名言印证。 3、学生顺思路完成以下练习。 a、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以攻取之外”和“战胜而得者”相比,又用“诸侯之所亡”和“战败而亡者”相比,得出“秦之所大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麻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