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第三次例考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佺败绩于奚,擢隐甫并州司马护边,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狱,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颛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
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
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对曰:“未也。”帝曰:“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絮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 (选自《新唐书。崔隐甫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
B.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
C.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
D.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浮屠”,佛教语,亦作浮图、休屠,是“佛陀”之异译,在文中代指僧人。
C.“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帝女儿的封号,在中国典籍中常将公主简称为主。皇女往往在成年后才能获封公主的称号。??
D.“棃园”,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因唐玄宗时于梨园教习艺人,后以“梨园”泛指戏班或演戏之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隐甫执法严正,无所回避。惠范仗势胁逼他人,崔隐甫检举揭发,辞职抗命,最
终说服玄宗杀了胡雏。
B.崔隐甫能力突出,精通吏治。担任御史大夫时,整顿吏治,革除了以往专断独行的
弊风,使官吏谨慎奉职。
C.崔隐甫处事敏捷,毫不拖沓。外官考核,以往整个春季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却 仅用一天,被皇帝称赞。
D.崔隐甫志节高尚,刚直不阿。崔隐甫因鄙薄牛仙客,多次拒绝玄宗要其会见牛仙客
的指示,因而错失拜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5分)
?
(2)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5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晚入汴水》崔颢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8、诗歌的颈联采用了那些意象?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5分)
9、有人评论说“本诗尾联,感情充沛”,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好仁不好学, ,好知不好学, 。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可谓好学也已。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俞平伯:花落春仍在二十世纪斜长的旧影中,有一帧文化人的老照片令我难忘:1902 年,苏州城内一座古旧的老 屋前,82 岁的经学大师俞樾古怪的悬臂倒提着一柄拂尘,另手牵起懵懂中的重孙俞平伯。小伢只有三岁,一双稚眼微侧透出好奇,老者则桀骜地俯视世相,不平之气凛然生出。俞平伯这颗读书种子长大后,写白话诗,写《燕知草》,又做《红楼梦研究》,复研究古诗词,料不到本是书斋之梦却意外惹出弥天大祸,“文革”之中被流放到豫南农村。一门书香的德清俞氏家庭,于是与河南结了奇缘。中国科学院学部文学所第一批“五七”干校学员,包括俞平伯、何其芳、钱钟书、吴世昌等人 在内,是 1969 年 11 月 16 日晨乘火车抵达信阳的,先在罗山丁洼稍作整顿,继又转到息县的包信和东岳集。俞平伯这时正是古稀之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