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导入新课
北方的统一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
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程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
知道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加深、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割据混战的局面的史实,认识到民族融合与统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迁都洛阳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分析问题和阅读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北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起到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作用。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
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观察地图,看一看少数民族内迁后的主要分布区域。
魏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想 一 想
少数民族向中原迁移与汉族杂居,对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民族杂居是促进民族融合的有利条件。在民族杂居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开始学习中原先进的农耕方式和种植技术,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跟汉族越来越接近。另一方面中原汉族人的饮食、服饰和生活用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胡饼、少数民族的服装和胡床进入中原汉族的日常生活;音乐、舞蹈、民歌也进入中原。在民族杂居、融合的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是相互影响的。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想 一 想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何历史意义?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
统一结束了五胡十六国割据混战的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乱之苦;
统一有利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统一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 (467-499),拓拔宏,鲜卑族人。5岁登基,19岁亲政,深受汉文化熏陶,是古代少数民族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
平城(今大同市),北魏时期都城。从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97年,历经六帝七世,一直成为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拥有百万人口。
北魏平城遗迹
今日平城(大同)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境内山川丘陵交错,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在中国的地理位置
洛阳新貌
为什么要迁出平城呢?为什么要迁往洛阳?
平城自然条件恶劣;
平城地理位置偏北;
平城保守势力严重;
……
洛阳的自然条件优越;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能更好地接受汉族文化;
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保守势力较弱便于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原因
措施
具体内容
影响
语言
服饰
姓氏
婚姻
政治
礼仪
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汉族的文化。
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迁都
洛阳
与汉族通婚
学习汉族礼俗、尊孔、以孝治国
北魏彩绘骑士陶俑
服饰的变化:左汉服右胡服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依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孝文帝还引进了早已腐朽的士族门阀制度,规定了鲜卑族八个高门大姓,互相通婚,子弟世代任高官,原来鲜卑族以军功封官晋爵的传统被废止了。此举阻碍了汉族人才的升迁,但要使鲜卑族同汉族完全融合,这是必然的一步。
耕织图
锡伯族,现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批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千米的察布查尔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