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
朱熹
生平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生于福建尤溪。朱熹自幼勤思志学,14岁丧父后,尊父命依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君子学习。三君子和朱熹的父亲朱松都倾心于二程洛学,因此,朱熹自幼就受到洛学的很大影响。但胡宪、刘子翬又都深好佛老,受此影响,朱熹早年也倾向于儒、佛、老会通,学问颇杂。
朱熹19岁中进士,后拜洛学传人李侗为师,归心洛学。李侗去世后,朱熹开始走上独立探索之路,在37岁时他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以《中庸》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丙戌之悟),后又于40岁时否定丙戌之悟,真正确立了与李侗和道南学派基本方向不同的为学及修养方法(己丑之悟)。己丑之悟是朱熹思想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从40到46岁,通过与陆九渊的辩论,朱熹哲学的基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全部建立起来,后来的发展只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看法的调整。
朱熹的思想通过道南学派上接二程特别是程颐,同时又综合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的学术,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朱熹生于福建,又长期在福建讲学,所以他的学问及其传人被称为闽学。
朱熹生前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军,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朱熹为官,风节凛然,果断刚毅,每到一处,为民兴利,严惩奸豪。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但很快又被排挤出朝廷。朱熹晚年卷入“庆元党禁”政治风波,其学术思想受到很大冲击,不久便于庆元六年病逝,终年71岁。但他的思想后来在元、明、清三代被尊为官方思想,并对韩、日等东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朱熹注重文献典籍的整理和研究,他汇集编订了二程的《语录》,注释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注释了张载的《西铭》,并著写了《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来发展程颐、邵雍的易学思想。可以说,朱熹是北宋以来理学发展的集大成。他一生用心编著的《四书集注》成为后来科举考试的经典。他的讲学语录《朱子语类》有一百四十卷,文集《朱文公文集》亦有一百二十卷。
理气论
哲学家通常把纷纭变幻的大千世界分析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存在,在中国哲学中最先提出形而上、形而下的是《易传》,其《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道、器论形而上下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但是何为道、何为器,后来解释又有不同的观点,程朱理学以“理、气”论“道、器”之形而上下,可以说这又是他们在中国哲学中的一大特色。朱熹对程颐的理气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说: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答黄道夫》,《文集》卷五十八)
道和理在朱熹思想体系中基本意义是等同的,但相对来说理比道更为细密,朱熹说:“道字宏大,理字精密”“道便是路,理是那文理”“道字包得大,理是道字里面许多理脉”(《语类》卷六),可以说朱熹的“理”论是先秦道论的深化和发展。理在朱熹思想中有“条理”、“理脉”以及“所以然”等含义,在现代语境中有规律、法则、原理等类似含义。同“道”有着本根、本体义一样,理也为万事万物之本,为生物之本。人建房子,总是按照一定的蓝图和规划去搭建材料。宇宙万物的生成也似乎类此,理如同蓝图和规划,气如同材料,理气配合才有万物的生成。在朱熹思想中,理既是自然万物生成的原理和规律,也是社会道德的原则和根源,而且这两者是统一的,就是说,真和善在终极意义上是统一的。
朱熹论理和理气关系主要是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诠释来展开的。朱熹训“极”为“枢极”,是一切道理之极致;认为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把《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解释为“无形而有理”,他说:
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太极图说解》)
?
朱熹反对把“无极而太极”理解为时间上的相生关系,认为无极只是太极的修饰语,无极是形容太极之理“无声无臭之妙”,他在和陆九渊关于“无极而太极”的辩论中认为:
?
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答陆子美》书一,《文集》卷三十六)
?
朱熹以太极无形象,只是形而上之理,为万化之根本,同时太极又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在朱熹的思想中,可以说太极是宇宙论、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统一。
1、理气先后。朱熹以理为太极,为形而上之道;阴阳之气为形而下之器。周敦颐《太极图说》在朱熹的诠释下,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已主要不是宇宙生成论意义上有时间先后之序列性存在,而是体用论意义上的不断生成。朱熹说:
?
自太极至万物化生,只是一个道理包括,非是先有此而后有彼,但统是一个大源,由体而达用,从微而至著。(《语类》卷九十四)
?
因此,从现实性上来说,理和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