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收发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doc

无线收发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线收发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摘 要 单片机自问世以来,就以其体积小、功能强、功耗低等优点在电子技术等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一般的通信系统中,传输数据采用的是有线方式,成本高、维护不方便,且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布线困难甚至无法布线。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传输可通过无线的方式实现,从而克服了上述的缺点。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DF射频芯片的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系统,通过AT89S52单片机控制射频芯片DF(无线收发模块内部集成ASK调制/解调,包括通信协议及纠错处理功能),实现了两个射频芯片之间在异步传输模式下进行数据的发射和接收,同时接收方通过AT89S52单片机的串口将收到的数据经RS232接口电平转换后传给主机,主机调用Visual Basic 编写的串口调试窗口把收到的字符串以字符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 在系统的上位机部分,利用Visual Basic 6.0的MSComm控件作为开发工具,设计了一组人机交换界面,此调试界面不仅可以将从单片机传送来的信号数据送入计算机,按十六进制或两格十进制数据进行实时显示,而且能够收到的十进制数据储存为文本形式,以备之后再次的调用分析。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通过对系统的反复测试并分析其结果,确定了此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正常工作时的最远距离。经软硬件调试,该系统在PC与外设的数据交换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无线通信,AT89S52, DF无线模块,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 目 录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I 摘 要 II 第1章 绪 论 1 1.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1 1.2 短距离无线通信的特征 2 1.3 课题背景及主要工作 3 第2章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5 2.1 通信相关知识介绍 5 2.2 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6 2.2.1 并行通信。 6 2.2.2 串行通信。 7 2.3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7 2.4 DF无线传输模块介绍 8 2.5 AT89S52单片机的简单介绍 10 2.5.1 内部结构 10 2.5.2 AT89S52单片机的引脚功能描述 11 2.6 串口通信控件 13 2.6.1 MSComm控件处理通信方式 14 2.6.2 MSComm控件的常用属性 15 2.5 本章小结 15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 16 3.1 单片机串口结构以及串口设置 16 3.1.1 单片机的串口结构 16 3.1.2 串行通信过程 17 (1) 串行口简介 17 (2) 串行口的控制 17 3.1.3 单片机与PC机电平转换接口简介 20 3.2 系统整体设计 21 3.2.1 主机设计 22 3.2.2 从机设计 23 3.3 系统软件设计 24 3.4 本章小结 26 第4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27 4.1 系统整体调试结果显示 27 4.1.1 建立基于对话框的程序工程 27 4.1.2 MSComm控件的事件及串行通信控件的使用 28 4.2 程序运行实测 28 4.3 本章小结 30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31 5.1 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1 5.2 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33 5.3 工作展望 33 参考文献 34 致 谢 36 第1章 绪 论 1.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无线通信系统(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也称为无线电通信系统,是由发送设备、接收设备、无线信道三部分组成,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又被称移动通信,该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20年代,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起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向公用移动网过度,接续方式为人工,网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和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和自动接续。 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 第五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时期,开发了新一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无线传输的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qinyu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