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急救中的气道管理
蔡三英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麻醉科
气道是什么?
肺呼吸时气流所经过的通道。
有肺脊椎动物的呼吸道分上、下两部:
鼻、口、咽和喉合称上呼吸道。
气管及其以后一分再分的管道,
合称为下呼吸道,或称为气管树。
通气中断有什么后果?
危重病人为什么强调气道的管理
气道管理的重要意义
1、呼吸衰竭、心跳停止最关健的应急措施是给予有效的气道管理
2、保持气道通畅、支持呼吸、改善通气和氧合,是基础生命支持的首要措施。
气道管理的目的
√保证气道的通畅
保证病人的氧合
相关解剖
一 口: 口腔前庭: 为一裂隙,由外面的 唇和颊,内面的上下牙弓围成 固有口腔 :前方、两侧是上下牙弓、上方硬腭和软腭、下方由舌的前2/3和反折至口底的粘膜围成
二.鼻 鼻腔:1、内径(10-11mm)
2、前后孔距离(12-14mm)
3、分部 (1) 鼻前庭(30-32) (2)固有鼻腔 4、鼻腔外侧壁
三 咽峡位置: 固有口腔的后部围成:由软腭的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组成意义:1 张口困难者,峡小。 2 扁桃体肿大者,峡小、易出血。 3 悬雍垂者,置镜困难。 4 舌根后坠者,峡小。 5 婴儿舌体相对大,有其特殊性。
四 咽
1 概念:肌性管道
2 形态:漏斗形
3 界限:基底部-第六颈椎
4 相通:鼻腔、口腔、喉
5 分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
五 喉
喉的位置
喉的构造
喉腔 声门裂
前庭襞
喉室
声襞
六 气管
气管的形态与位置
左主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
气道不畅通的原因:(上呼吸道、下呼吸道)
1、异物
2、分泌物及其它
3、舌后坠
4、各种压迫
5、本身疾病所致
6、无呼吸或呼吸弱
解除原因或建立人工气道
建立人工气道
怎样保持气道通畅?
一、体位的调整
身体必须整体转动,
仰卧于地面或硬板上,
头、颈、躯干呈直线,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解开衣物、领带等
二、清理呼吸道异物
三、畅通呼吸道
(一)、 仰头举颏法
压前额→头后仰 + 托下颌→颈伸直 + 张口 = 通畅气道 三步法:
(2005指南推荐)
適用于一般患者
(二)、仰头抬颈法
(三)、双手抬颌法(托下颌)
托下颌法, 虽较复杂,但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掌握
(四)、放置口咽通气管
简易、方便、实用、易于实施和固定
置入口咽通气管可迅速打开气道,保持气道通畅
减轻鼻黏膜的刺激
吸痰过程中能不中断吸氧 ,吸痰管能到达气管深部
口咽通气管的置入方法
口咽通气管大小选择
选择大小恰当
过大可能阻塞喉部组织
造成损伤
过小将舌根后推阻塞气道
口咽通气管置入方法
先清除口和咽部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
将口咽通气管凹面向上抵住舌轻轻放入口腔,旋转180°使其凹面向下,前端置于舌根后位于上咽部固定。或可正向直接置入。
口咽通气管尾端固定在患者上下门齿外,用胶布固定在唇面部以防移位或脱出
口咽通气管的护理
监测呼吸、血氧,头部和下颌保持适当位置维持气道开放
保持口咽通气管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及口咽腔分泌物,预防口咽通气管堵塞。
口腔护理2次/天、取出口咽通气管清洗
抬高床头450利于分泌物流出,病情需要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口咽通气管的护理
预防局部受压,定时取出口咽通气管,避免局部持续受压,30分钟后重新置入。取出口咽通气管时注意观察患者心率、血氧的变化,有心率加快及血氧下降时立即开放气道。
气道湿化,湿纱布覆盖口腔,保持口腔湿润。
注意事项:清醒咽反射正常的患者禁用
(五)、鼻咽通气管
鼻咽通气管形状类似气管导管,较短。是软橡胶无套囊导管,在鼻和咽之间提供气流导管。
用于清醒咳嗽和咽反射正常的患者
鼻咽通气管置入方法
与脸平面垂直向后将气道经鼻孔插入
插入长度:从鼻尖至外耳道口的距离
注意事项:插入时尖端向外侧,以防损伤鼻中隔。慎用于有面部创伤的患者
(六)、喉罩的应用
历史:喉罩于1983年由英国的麻醉师----Archie Brain博士发明。
描述:喉罩主要由套囊、喉罩插管、指示球囊、充气管、机器端接头和充气阀组成。适用于麻醉或药物镇静的病人以及急救和复苏时需紧急进行人工通气支持的病人,以达到上呼吸道通畅。1988年正式投入生产,并应用于临床。1991年获FDA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