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华大学化工实验基础-圆盘塔吸收实验报告研讨
化工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圆盘塔CO2吸收液膜传质系数测定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实验时间 同组成员
1 实验预习
1.1 实验目的
1、了解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2、测定氧解吸塔内空塔气速与液体流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3、掌握气液吸收过程液膜传质系数的实验测定方法;
4、关联圆盘塔液膜传质系数与液流速率之间的关系。
1.2 实验原理
圆盘塔是一种小型实验室吸收装置,液体从一个圆盘流至另一个圆盘,类似于填充塔中液体从一个填料流至下一个填料,流体在下降吸收过程中交替地进行了一系列混合和不稳定传质过程,整个流程装置如图1所示。
装置中的有关尺寸:圆盘塔中的圆盘为素瓷材质,圆盘塔内系一根不锈钢丝串连四十个相互垂直交叉的圆盘而成。每一圆盘的尺寸为直径d=14.3 mm,厚度δ=4.3 mm,平均液流周边数l=(2πd2/4+πdδ)/d,吸收面积F=40(2πd2/4+πdδ)。
在圆盘塔中进行液膜传质系数的测定,液相处于流动状态,气相处于静止状态。简化了实验手段及数据处理,减少了操作过程产生的误差。实验证明,本方法的实验结果与Stephens-Morris总结的圆盘塔中KL的准数关联式相吻合。
Sherwood和Hollowag将有关填充塔液膜传质系数数据整理成如下形式:
KLDμ2gρ213=a?4Γμm?μρD0.5
式中: KLDμ2gρ213——修正后的舍伍德准数Sh
4Γμ ——雷诺准数Re
μρD ——施密特准数Sc
m ——模型参数,在0.78~0.54之间变化
而Stephens-Morris总结圆盘塔中的KL准数关系为:
KLDμ2gρ213=3.22×10-3?4Γμ0.7?μρD0.5
实验证明,Stephens-Morris与Sherwood-Hollowag的数据极为吻合。这说明Stephens-Morris所创造的小型标准圆盘塔与填充塔的液膜传质系数与液流速度的关系式极相似。因此,依靠圆盘塔所测定的液膜传质系数可直接用于填充塔设计。
本实验气相采用纯CO2气体,液相采用蒸馏水,测定纯CO2-H2O系统的液膜传质系数,并通过关联液膜传质系数与液流速率之间的关系,求得模型参数m值。
基于双膜理论:NA=KG?F?Δpm
1KL=HkG+1kL
kG=DG?pRTZGpBm
当采用纯CO2气体时,因为pBm→0,所以kG→∞,即KL=kL。
式中:kL——液膜传质分系数,molh?m2?m3mol
NA——CO2吸收速率,mol/h;
F——吸收表面积,m2;
Δcm——液相浓度的平均推动力,mol/m3。
1.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圆盘塔CO2吸收液膜传质系数测定实验中,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1)开启水泵,让水充满高位槽。
(2)开启加热设备以及二氧化碳钢瓶,将水流量调节到合适的范围内,进行吸收操作。
(3)打开二氧化碳阀门,向皂泡流量计中鼓入皂泡,用秒表测量皂泡流量计中皂膜下降固定长度(实为体积)的时间,计算出二氧化碳吸收液膜传质系数。
(4)在4~16 L/h的水流量范围中选取5种水流量进行实验,每组实验测量3次。
(5)利用公式KLDμ2gρ213=a?4Γμm?μρD0.5,拟合出参数m的值。
(6)使用CO2钢瓶务必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定,不得急速开关阀门,以防损坏设备。
2 数据记录
原始数据记录如表1所示。
表1 圆盘塔CO2吸收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
水流量(L/h)
CO2体积(mL)
下降时间(s)
塔顶水温(℃)
塔顶气温(℃)
塔底水温(℃)
塔底气温(℃)
隔套温度(℃)
4
24.00
54.21
21.7
23.9
22.4
24.2
23.9
63.22
65.78
6
24.00
58
21.6
23.9
22.4
24.4
23.9
61.15
62.4
8
24.00
56.06
21.7
24
22.3
24.5
23.9
57.98
57.31
10
24.00
56.3
21.7
24
22.1
24.8
24
54.34
55.86
12
24.00
52.58
21.7
24.1
22.2
24.9
24.1
52.41
54.81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1 数据处理
求算每一水流量下,所测得三组皂膜下降时间的平均值,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皂膜平均下降时间
水流量(L/h)
4
6
8
10
12
皂膜平均下降时间(s)
61.07
60.52
57.12
55.50
53.27
下以水流量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江西省三县部分高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物理试题研讨.doc
- 江西省五市八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试卷 Word版含答案研讨.doc
- 江西省六校2015届高三3月联考理综试题研讨.doc
- 江西省六校2015届高三3月联考理综试题及答案研讨.doc
-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期中物理试卷研讨.doc
- 江西省南昌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理科综合)Word版研讨.doc
- 江西省宜春市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研讨.doc
-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二中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研讨.doc
-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ppt研讨.ppt
-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2016年高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研讨.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