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品安全技能常识 市食品化妆品监督所 缑永钢 第一篇 食品安全基本知识 第一章 餐饮食品中常见的危害因素 生物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 一、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由各类致病微生物(或称病原微生物)导致,这类危害是引起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最为主要的原因。主要的致 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注意: 1、食品的感官没有变化不等于没有受到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2、致病微生物是食品中毒最为主要的原因,是餐饮业应重点控 制的危害。 3、冷冻、冷藏可使大多数细菌休眠,但不能杀死它们,所 以记住冰箱可不是绝对保险的! 4、高温烧煮一定时间会杀死绝大部分细菌,所以烧熟煮透才是 防止细菌繁殖的最好方法! 5、时间和温度是影响食品中细菌生长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大部 分餐饮食品中能够最经常运用的控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措施。 二、化学性危害 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物质 (一)河豚鱼 河豚鱼毒素加热后也难以去除,发生中毒后的死亡率高,是国家 法规明令禁止的食品。需要指出的是, “巴鱼”也是河豚鱼的一种, 同样禁止经营;河豚鱼干制品(包括生制品和熟制品)也不得经营。 (二)青皮红肉鱼 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青专鱼、金枪鱼、沙丁鱼、秋刀鱼 等)会形成组胺,引起组胺食物中毒。由于组胺的产生是因鱼体腐败 引起,因此预防的方法是贮存加工中保证鱼的新鲜,防止组胺产生。 (三)四季豆、扁豆、荷兰豆 四季豆、扁豆、 四季豆、扁豆、荷兰豆中含有可使人中毒的有毒物质。烹调时先 将豆类放入开水中烫煮 10 分钟后再炒,可有效去除这些有毒物质。 集体食堂加工单位因使用大锅可能导致烧炒不透,不宜供应这些豆类。 (四)生豆浆 生豆浆也含有毒物质。预防方法是将豆浆煮透,尤其要防止“假 沸” ,烧煮时应将上涌的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沸腾 5 分钟。 (五)野蘑菇 野蘑菇中的部分品种具有毒性,食用后可导致中毒甚至死亡。防 止中毒的有效方法是不采摘、不采购、不食用野生蘑菇。 食品受到有毒物质污染 : (一)有机磷农药 1、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选择未受到农药污染的蔬菜。 2、蔬菜粗加工时以洗洁精溶液浸泡 30 分钟后再冲净,烹调前 再经烫泡 l 分钟,可有效去除大部分农药。 (二)瘦肉精 1、 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 不采购市场外无证摊贩经营的产品。 2、选用带有肥膘的猪肉,猪内脏选择有品牌的定型包装产品。 (三)亚硝酸盐 1、亚硝酸盐外观与盐和味精相似,故应不使用来历不明的“食 盐”或“味精”制作肴肉、腌腊肉要用到亚硝酸盐,餐饮业应尽量不 制作这些食品以免误用;如必须使用则应严格保管,使用量不超过 0.15 克/千克,使用时搅拌均匀。 2、尽量少食用暴腌菜,不吃腐烂变质的蔬菜,这些食品中亚硝 酸盐含量高。 (四)桐油 1、不使用来历不明的油。 2、桐油具有特殊的气味,食品加工用油使用前应闻味辨别。 (五)贝类毒素 1、贝类毒素中毒的表现根据毒素的不同可有多种,部分种类的 毒素可导致死亡。 2、预防贝类毒素中毒应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不经营国家明令公告餐饮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的织纹螺。 (六)雪卡毒素 1、雪卡毒素存在于珊瑚礁附近觅食的鱼类(也称作珊瑚鱼)体 内,常见的包括东星斑、苏眉、老鼠斑等。 2、预防雪卡毒素中毒应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采购时问清来 源;不供应珊瑚鱼的卵、肝、肠、头、皮等部位,这些部位雪卡毒素 含量较高。 三、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主要是食品中的各种有害异物,如金属、玻璃、 碎骨等,人误食后可能造成身体外伤、窒息、或其他健康问题。 第二章 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 餐饮业细菌性食物中毒的 5 种常见原因。其中交叉污染占 50%以上,是最为主要的发生原因。 (一)交叉污染 食品的成品在食用前一般不再加热,一旦受到致病菌污染,极易 引发食物中毒。加工操作过程中如发生以下情况,就可能使成品受到 致病菌的污染: 1、成品和原料、半成品存放中相互接触(包括食品中汁水的接 触)。 2、装成品和原料、半成品的工用具、盛器混用。 3、操作人员接触原料、半成品后双手未经消毒即接触成品。 (二)从业人员带菌污染 一旦从业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化脓、疖子,或患有感冒、腹泻 等疾病,便会携带大量致病菌。如果从业人员患病后仍在继续接触食 品,且不严格进行洗手消毒,就极易使食品受到致病菌污染,从而引 发食物中毒。 (三)食品未烧熟煮透 生的食品即使带有致病菌,通过彻底的加热烹调,也能杀灭绝大 多数的细菌。但如果烹调前未彻底解冻、一锅烧煮量太大或烧制时间 不足等,使食品未能烧熟煮透。就会导致致病菌未被彻底杀灭,从而 引发食物中毒。 (四)食品贮存温度、时间控制不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