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

走进人文水乡天马村 发布时间:2012-06-07 天马全景图 石板巷 纪楼 秋枫树与月湾河   天马村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人文水乡,它毗邻城市中心,与生态旅游景区小鸟天堂紧紧相依。村里四周河涌环绕,沿着河涌走,可以看到碧水绿树、小桥横枕。村内青砖瓦屋密集,石板小巷蜿蜒悠长,碉楼、祠堂、庙宇、洋房等散落其间,形成了一幅韵味十足的岭南水乡画卷。   从银湖大道转入村道,穿过气势恢宏的天马门楼,便进入了天马村。在村内的主干道路旁,天马河碧波荡漾,对岸就是闻名遐迩的小鸟天堂景区。在天马村村委干部的引领下,我们沿着东西走向的月湾河,深入地品味天马村的自然人文景观。 天马古时为海中洲岛,是“水国”,后来马山四周的冲积层加厚成陆,但村内河道成网,保留明显的水乡特征,稻田、果园、葵围、河涌、小桥、水榕、蚝壳屋、石板路等散落其中。随着陈族人口繁衍,天马继续以马山为中心,面海扩展,民房越建越多。560年来逐渐形成如今的天马村,集祠堂、庙宇、牌楼、文阁、碉楼、圩市、学校等于一体的完整村落系统。   碉楼古树交相辉映   天马村内河涌环绕,沿着月湾河走至五村便见掩映榕荫下的接龙桥。桥名因清代时期在此接龙舟而得名。桥按照祖居石头北角接龙桥式样而建,因陈族祖先陈可宽在北角的接龙桥被凶徒推下河而杀害的,以此铭记先人。   接龙桥的不远处耸立着一座四方形碉楼,名为南安楼,高约10米,宽约4米。斑驳的墙壁上,多个射击孔整齐地散布,生锈的铁窗虚掩,使碉楼外观顿显沧桑。南安楼墙角生长着一棵古老的秋枫树,至今已有几百年树龄,它枝叶繁茂,部分甚至探到了河面上。倒映在河中的碉楼、古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古朴而灵动。   据说,四邑历史上治安混乱,县城一般筑城墙保卫,而乡村多建碉楼守护,以致地区内碉楼林立。天马村旧有碉楼5座,现仅存3座,除了五村闸口的南安楼外,还有六村的西宁楼、七村的新安楼。它们肃穆挺拔、从容淡定,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村落。 在南安楼周边,保留着新中国成立前建起的“米机”(粮食加工厂),以及之后建成的葵厂,它们静静地伫立,仿佛向世人无声地诉说着繁华落尽后的落寞,又似乎静待着重新闪亮登场的一天。在米机斜对面的还有一间巧师庙,是天马建村时陈氏族人为了纪念陈巧真君而建造的,每到“巧祖诞”,庙里香火鼎盛,庙外人潮涌动。   石板路隐现洋楼圩市   天马村旧村落内民居鳞次栉比,建筑密度很大,居民点以村内的马山为中心而聚落。其建筑布局与风水也有很大的关系。旧说,马山形态像一匹马,北面是山面,也就是马背;西北面是马头;南面是山背,也就是马肚;东面和东南面是马臀。因而天马最初建村从三村开始,以后逐渐依次向西北—西—南方向扩展,至今围马山而居的有三村(平章里)、四村(安怀里)、五村(南安里)、六村(仁厚里)和七村(新华里)。   穿过笔直幽深的小巷深入村落,走至尽头,一条蜿蜒的石板小路闯入眼帘。石板路由麻石板铺设而成,宽约1米,左右两端隐没在青砖瓦屋之中。幽幽的青石板路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散发着古朴浓郁的历史气息。   踏着石板路往东北方向走,沿路民居鳞次栉比,行至六村马山脚下,一幢4层高的洋楼依山而立。据介绍,这栋洋房叫“修纪祖楼”,简称“纪楼”,为该房族人于1934年所建。村民又称之为“鬼楼”,一说当时洋楼叫“番鬼佬楼”,简称为“鬼楼”;一说修纪祖陈西屏葬于马山三角市的峭壁上,由于坟墓没有拜台,就建洋楼以楼面作拜台,因此人称“鬼楼”,即拜鬼所用。   建国前,该洋房做过乡公所和绍箕小学校舍。民国初至抗战前,天马乡曾先后办过多所小学校。1943年政府分布国民学校制度,一般小学改为国民学校,乡镇设立“中心国民学校”。天马乡中心国民学校为县属较强实力的学校,校舍由祠堂改建,又用了原绍箕小学校舍(纪楼)。据村民陈盈德回忆,乡绅陈仁俊任校长时还亲自制订该校《学生守则》:一、品行不好,便是坏人;二、有书不读,何以敬人;三、同学偷懒,不是天马小学生;四、不敬师长,不是天马小学生;五、不孝顺父母,不是天马小学生;六、不讲卫生,易生疾病;七、我不赌博,我不打人,也不骂人;八、对人和霭,待人有礼貌;九、乡里兄弟,同是亲人,莫因小事,有伤和气。   纪楼在建国后又做过乡政府,“文革”前为管理区址,“文革”后改做天马小学一、二年级教室,现已空置。经历时代的变迁后,纪楼依然屹立不倒,保留着原有的建筑风貌和特色。   除了纪楼外,三角市还保存了另一栋小洋楼,天马村民陈柏梅在会城开设西医诊所,于民国时期建造了这栋颇具欧美特色的小洋楼。除此之外,在天马旧村,还随处可见各式的牌坊、社坛和武馆,以及过去村民晚上文娱活动聚集点的“馆仔”,用于保护沙田治安的岗哨“沙馆”,单身男子汉谈天、住宿的“散仔馆”,未婚女子聚会、住宿的房屋“女仔屋”。   继续往前走,只见几间旧式商铺建

文档评论(0)

80219p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