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社 会 知 觉 一、社会知觉的界定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二)概念辨析 社会知觉 社会认知 一般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内容 1、对个人的知觉—对其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通过归因,了解动机、情感、人格。 对个体表情的知觉 感情的表达=7%言词+38%声音+55%表情 面部表情、身体表情、言语表情 对他人品德的知觉 判断的标准:人的外表 长相与外表是否有相关性? 面部+身体+言语+品德=印象 2、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 知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3、自我知觉 包含:对自己个性、人格的知觉 对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知觉 对自己角色的知觉 三、社会知觉类型 视、嗅、味、听、触 / 空间觉、时间觉、运动 正常觉、错觉 (一)印象 人在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的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 1、印象形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 不同特征发挥的作用不同 信息出现的先后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相关特质相互联系 重视负性信息,倾向对他人作正向评价 以有限的信息资料,形成整体形象 2、信息加工整合模式 平均模式 加法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热情—冷酷 双重加工模式 类别基础加工、特征基础加工 (二)社会错觉 对个体的知觉 1、第一印象 人们初次交往时所形成的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对进一步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印象很难改变,且往往存在虚假性、可能性 直接印象: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产生的印象 间接印象:人与人之间通过间接交往产生的印象。通过介绍、文字等渠道,间接交往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2、晕轮效应 成见效应、光环效应/魔鬼效应 当知觉主体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 3、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对他人形成一定印象后,会对他人产生相应期望而此期望会引导我们采取相应行为以证实此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力翁效应 该效应产生的关键步骤: 1、知觉者对目标人物抱有一定期望; 2、知觉者按与期望一致的方式行动; 3、目标人物解释知觉者的这一行动; 4、目标人物用行动对知觉者做出反应; 5、知觉者解释目标人物的行动与自己最初的期望相一致; 对群体的知觉 4、刻板印象 认知主体应用对某一内容的一种固化、概括化的先入之见来看待社会群体所产生的社会错觉。 用陈规旧习去套用人像、群像、社会像,先入为主的产生的对群体难以改变的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1)以图式为基础 (2)类别化 ★社会同一性理论 社会分类、群际比较、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