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队跑遍山西寻百抗战老兵 为郝梦龄将军立碑.docVIP

志愿队跑遍山西寻百抗战老兵 为郝梦龄将军立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志愿队跑遍山西寻百抗战老兵 为郝梦龄将军立碑

  距繁峙县城60公里东北处有一块山地,没有耕地,没有森林,黄土裸露的大地沟壑一望无际,当地老人说,近百年来这里都是这样。2015年4月6日这一天,这里出现了几十个从全省各地赶来的年轻人,他们穿着同样的马甲,拿着青松树苗,除了呼呼的西北风,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一头长发的姑娘拿着随身喇叭在做发言:“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让它的悲壮惨烈与不屈抗争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山顶的风猛而疾,几十人的群体肃静着。他们在这里为抗战名将纪念碑揭幕,栽下了70棵青松。   这片无名山地在70多年前有另一个名称——“忻口战役204高地”。这些年轻人赶到这里,是为了一场纪念。这里,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二位中国军长、国民革命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上将的殉国处。   这是一支山西各地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志愿队,他们的宗旨是“关爱抗战老兵”。4年多来,他们的足迹遍及全省,寻访到近百位抗战老兵。历经半年多的筹划,今年清明节刚过,他们为郝梦龄上将建立了纪念碑。发言的姑娘叫杨柳,是其中一名志愿者。   1 她想找寻爷爷没讲的故事   杨柳讲的故事是关于一代人的悲欢离合,是浓缩在几分钟内的传奇人生,但她的表情没有特别的变化,说到动情处,她甚至会用喝水、查资料掩盖过去。这种老练,杨柳并不全归功于自己的职业训练。接触“抗战老兵”后,相比同龄人,她觉得自己能以更好的心态对待所有的事情。   今年30岁出头的杨柳是省内一家旅行社的管理人员,曾经是旅行社里业务拔尖的导游。以“见多识广”形容她,算不上是恭维,但谈起老兵和那段抗战史,她口中部队番号、战斗序列、枪械名称的准确性,以及她毫无怀疑的态度,仍然让人感到惊诧,与她的年轻不大相符。   杨柳和老兵的故事源自2013年。当时,她在微博上看到关爱抗战老兵的故事和全国抗战老兵基金会的新闻,心头一热。“抗战老兵”这个词对她来说,最早来自于家族。“我爷爷是抗战老兵,他是1912年生人,2005年去世了。”杨柳从小和爷爷在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爷爷比她大整整70岁。爷爷跟着部队走南闯北,解放后跟着南下部队一直打到了云南,就在云南驻扎,1951年转业,从云南回到了山西。   杨柳对爷爷的故事知之甚少,直到他去世,才从他的遗物中看到了转业证、奖章等爷爷参军时的东西,从父辈中了解到了一些故事片段,“我对那段抗战史非常好奇,但当时了解得真不多。”   从网上看到“抗战老兵”的组织在找寻全国抗战期间的老兵,杨柳觉得“这些人已经不可能有活着的了,就算有,也将近100岁了,因为我爷爷都去世10年了”。抱着好奇的态度,她搜到了“山西关爱抗战老兵”的QQ群,加入后发现,原来在现实中,还有那么多抗战老兵。   “我想起我爷爷,他那么疼我,但从没说过自己的故事,连我爸他们都不是很清楚。现在,这些爷爷有的还健在,我应该找找他们,把当年的故事留下来。”杨柳说。   2 我们要做不能忘本的孩子   这个QQ群的网友来自全省各地,大都是历史爱好者,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包括医生、国企职员等,还有学生。大家一般都在晚上或周末聊天,每个人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社会关系找寻到一些抗战老兵,然后上门做调查,将调查的情况发到群里,网友们再搜集资料,完善证实老兵的身份。   新加入的杨柳既不熟悉老兵的历史背景,当时身边也没有线索。“我是个行动派,我开车带大家去找吧。”在这个群里,她是第一个有私家车的,她的车成了“关爱抗战老兵”最早的寻访车。   大家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已经搜集到的30多位老兵挨个走访了一圈。对杨柳来说,这是一次不凡的旅程。“我们几个像着了魔,陷进去了,一到周末就在各县市跑,其他的事全都推了。”   至于为什么如此着迷,杨柳很难解释清楚。老兵传奇的故事、坎坷的经历,对她来说都像是一本易看难懂的书,而最打动她的是“不理解”——老兵不理解为什么突然有人想听过去的事,她不理解老兵为什么对自己的经历吞吞吐吐。   老兵的故事已经尘封了几十年,很多人甚至从未和自己的孩子说起。尽管网上很多史实已经不再神秘,但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经历的抗战,成为了他们一生命运的转折,不管荣辱,都与此相关。“我一个30岁的人,对着一群近100岁的老人,听他们讲自己在像我这么大的年纪,甚至更小的时候的故事,他们看上去已经颤颤巍巍、耳背、说话不清楚,但谈起抗战,还记得子弹的气味,还记得离开家时身上穿的衣服的颜色……时空都好像换了一个模式。”杨柳惊奇地感受着这一切。   2013年,他们在太原找到一位抗战老兵周锡奎。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周锡奎是国民革命军第61军72师217旅434团的一名班长,当时团长程继贤奉命在繁峙县鹞子涧与日军展开厮杀。几天时间,434团包括团长在内的1000多人相继阵亡,活下来的不足百人。当年周锡奎死里

文档评论(0)

zizhi37557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