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 结实期 从抽穗开始至成熟的一段生育时期。 稻穗一般在抽穗当天或第二天开始开花。全穗开花顺序为主茎先开花,后各个分蘖依次开花。一个稻穗自上部枝梗依次向下开放。先开的颖花称强势花,后开的称弱势花,处于弱势部位的颖花产生青米或不实粒的情况较多。 颖花受精后即灌浆结实,形成米粒的过程分为: (1)乳熟期 开花后3—10天,米粒内开始有淀粉积累,呈现白色乳液,直至米粒大致形成,背部仍为绿色。 (2)蜡熟期 约在开花后11-17天,米粒逐渐硬结,与蜡质相似,谷壳渐转黄。 (3)完熟期 谷壳已呈黄色,米粒硬实,不易破碎,并具固有的色泽。 播种过早 年前地上部生长过旺,养分积累少,易遭冻害和病害; 播种过晚 温度低,出苗缓慢,出苗率低而不整齐,冬季幼苗瘦弱,冬前分蘖少,甚至不分蘖,次生根少; 抗寒力差,分蘖成穗少,抽穗成熟迟,严重影响产量。 (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 小麦的产量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因素构成,其中穗数是高产的基础。适宜的播种量和播种方式,可使单位面积内有足够的苗数,并使幼苗在田间分布合理,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 1. 播种量 基本苗/亩(万) 中肥力 早中茬麦 20-25 晚茬麦 25-30 高肥力 15 肥力差 少于中等肥力水平 2. 播种方式 (1)条播 窄 行 15-20cm行距(机播) 宽 窄 行 1个宽行30cm,1-3个窄行10-20cm (高产田和套作田) 宽 幅 播幅15-20cm,行距15-25cm 播幅22.5cm,行距22.5cm (南方麦棉两熟区) (2)撒播 撒播有利于抢时播种,特别是南方稻麦地区采用宽畦撒播相当普遍。 这种方式要求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播后要注意覆土盖子,消灭露子,提高成苗率。 适当增加播种量。 (3)穴播 南方土壤粘重地区及北方丘陵干旱地区常采用此法。行距16cm,穴距10-13cm,每穴播种子10粒左右,增加播种量到20万苗上下,产量可显著提高 。 (三)播种深度 北方冬麦区气候干早,冬季寒冷,播种宜深些,一般3-5cm为宜;冬季严寒地区,冬小麦应深播到5-6cm。 南方冬麦区气候温暖湿润, 2-3cm即可,稻田土壤粘重不能深播。 播种一般实行镇压使覆土均匀,天气干旱,整地质量差的麦田,播后镇压更重要。但在盐碱土,粘重、湿度大的田块上不宜进行。 (一)苗期管理 田间管理的目标是在全苗匀苗基础上,力争早分蘖早扎根,达到蘖大、苗壮、根系发达,安全越冬。 三、冬小麦的田间管理 1. 早施苗肥 南方苗肥应在三叶期前施。晚茬麦出苗后1-2片叶时就应施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苗肥占总施肥量的10%左右,以速效氮肥为主。亩施硫酸铵约5-7.5kg。 北方冬麦区小麦分蘖期长,冬季麦苗基本停止生长。一般不施用苗肥。但对播种偏晚,长势差的麦苗,要及时追肥。 2. 适时冬灌和清沟排水 北方冬麦区冬春季干旱,一般适时进行1-2次冬灌,是保苗越冬的重要措施。冬灌从夜冻日消,气温下降到4℃左右开始,封冻前结束。冬灌量以当日能全部渗入土中为宜,傍晚应排出积水。 南方冬麦区冬春雨水较多,多不灌水。在稻麦轮作和低洼地区,冬前对排水沟渠应进行整修,防止渍害。同时培壅麦根,提高土温。 3. 苗期镇压 冬季压麦 可压碎土块,压实畦面,弥合土缝,有保墒防冻,防麦苗徒长的作用。有冬旺趋势的麦田要连续压2-3次,每隔7-10天压一次,多在下层土壤已冻结时顺垄进行。 春季压麦 旺长麦田,返青后镇压,可使拔节推迟,基部茎节加粗变短,抑制小分蘖滋生,防止倒伏。 3.中耕除草和培土 北方冬麦区 早春中耕耙地是返青起身阶段田间重要作业。它能提高地温,改善土壤通气性,减少蒸发,消灭杂草,促进麦苗春季早发。耙地时间以土壤解冻,人畜机具能进地时为宜。耙地深度一般为2-3cm。过旺麦苗可进行深中耕或深耙,切断部分根系,抑制地上部生长,减少小分蘖,促进壮秆,防止倒伏。 南方冬麦区 冬季温暖湿润,杂草较多。一般冬前在分蘖始期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