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XXXX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为了全面做好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XXXX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地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XXXX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XXXX总人口 7.14 万人,其中农村牧区人口 4.41 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 62 %,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 2.19 万人,占农牧区人口的50%。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将与日俱增,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相当繁重。近年来,我旗通过龙头带、民营安、个人创、往外输、政府推的举措,推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全面、协调、稳定发展。同时,加强了对旗、苏木镇、村三级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了“中长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发展规划”,开发适合农牧区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项目,在旗就业服务局建立了旗就业服务大厅,在呼和浩特市、北京市等劳务输出人员比较多的地区,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2003—2006年,全旗累计转移农牧区劳动力9036人,其中就地转移 2267人,异地转移 6769 人,人均打工年收入5300元,仅打工一项农牧民人均增收 440 元,占农牧民纯收入的12 %,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尽管我旗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㈠、思想观念陈旧。目前,我旗相当一部分农牧民以农为本的小生产观念和故土难离的旧思想依然存在,恋土守土意识比较浓厚。
㈡、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较差。由于受土地制度、进城就业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农牧区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是“候鸟式”流动,即平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则回到农村,未真正演变为“迁徙式”就业。
㈢、技术性、智力型转移就业虽有所增加,但是以“苦力型”为主的基本格局还没有根本性转变。从文化程度看,农牧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0%,高中文化程度占15%,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农牧民工总体文化水平偏低。从技能培训看,接受技能培训的占28%,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成以上。
三、XXXX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切实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步伐。
㈠、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两个氛围,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XXXX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努力营造两个氛围:一是良好的政策支撑氛围。进一步改善农牧民进城就业环境,取消对农牧民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使农牧区劳动力进城进企就业具有与城市居民同等身份。为促进和引导农牧民转移二是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报道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典型事迹激发广大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转变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形成全社会关注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让转移就业成为广大农牧民无风险、无投资而增收的现实途径。
㈡、构建三大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水平。
1、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效率,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旗、镇、村、社四级就业服务网络的建设,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逐步建立起“信息灵敏、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旗联网”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XXXX目前已在全旗4个苏木镇和81个嘎查村分别设立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站,配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96人,全面加强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
2、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建设。按照“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方针,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培训的方法,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实效性、职业性和技能性,以旗就业培训中心为依托,采取就业培训与社会培训、企业培训、基地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提高农牧区劳动力的就业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其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订单培训和企业出岗位、部门负责培训的“1+1”培训,注重加强对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择业教育,鼓励城乡劳动力勤于学习,努力掌握新技能。2003—2006年,旗就业局培训中心共转移培训农牧民2951人,培训后就业2267人。
㈢、拓展五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
1、拓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标阀门型号编制方法JBT308-2004.PDF
- 2024年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春季校园招聘45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76G-3预应力长向圆孔板.pdf
- 数字媒体艺术_梦境主题“梦幻之旅”插画绘本设计.docx VIP
- 演示文稿国际结算的几种方式.ppt VIP
- C被遗弃的少女 das verlassene magdlein声乐正谱五线谱钢琴伴奏.pdf
- 七年级下数学数形结合附答案解析.pdf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 5 岩石、沙和黏土.ppt VIP
- 软件系统试运行报告.doc VIP
- DLT 284_输电线路杆塔及电力金具用热浸镀锌螺栓与螺母.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