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教授2014脉诊班讲课稿解答.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士懋 河北中医学院 南昌 2014.10.28 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经典,源在临床,这与国家局确定的“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的传承发扬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是《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架构,是仲景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一体系的巍峨大厦。欲溯本求源,就必须悟透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这一辨证论治体系的,将从中获得无限启迪。 一、仲景是如何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的? 仲景首先把百病进行分类,将外感内伤依据《内经》阴阳学说,分为阴阳两大类。正如《金匮要略》所言:“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然阴阳各有多寡进退,又将阴阳二病进而分为三阴、三阳六病。六病之中,仍然有阴阳多寡进退,如太阳病分为太阳伤寒、中风、温病三纲鼎立。太阳中风,又有兼夹、传变等诸多不同,因而又进一步分类,如桂枝汤证之中,又分为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桂汤证等等,一直分到每位患者、不同时空的证,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 二、仲景是如何确定每个患者的证的呢? 思辨 学术思想 经验 中医为什么要辨 辨什么 怎么辨 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辨的标准是什么 辨的目的是什么 三、证是平脉辨证体系的核心 每个证,都须明确性质、病位、程度、病势四个要素,可简称为四定。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脉是辨证论治的灵魂、精髓。证确定了,法由证出,方依法立,此即平脉辨证的全过程。使人掌握了这套平脉辨证的思辨方法,就是授人以渔,就可驾驭百病。 中医的根本特色是辨证论治,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证又依脉而定,因此,脉又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灵魂。掌握了脉,就掌握了平脉辨证体系的钥匙。这是我们经历了58年钻研经典、临床苦苦求索而确定的“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且老而弥坚。 四、脉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以脉定证,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俯拾皆是,如《伤寒论》首列《辨脉法》与《平脉法》两篇。曰“脉有阴阳,凡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脉阳证阳,脉阴证阴。在每篇标题中,皆明确指出,“脉证并治”,脉在证之上,意为以脉定证,法依证立,方由法出。在辨证论治总纲中又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就是平脉辨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伤寒论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武某,女,32岁。1963年12月7日诊:产后恚怒,致头晕心悸,肢冷畏寒,厚被热炕而不解。迭进参附、四逆,附子由三钱增致三两,不仅未愈,反增神识昏昧,百思不解。20年后学了赵绍琴老师“论火郁”一文,恍悟此为郁热,乃吾误治。 杨某,女,23,社员,1987年7月23日诊:时值暑伏,酷热难耐,余正坦胸读书,突来一农妇,身着花布棉衣裤,头裹头巾,裤腿怕透风,以绳系之。诉产后患痢,周身寒彻肢冷,厚衣不解,虽汗出,亦不敢减衣。腹满不食,恶心,呕吐,尿涩少,便垢不爽。曾服多种抗生素,输液打针,中药曾予补益气血、健脾止泻、温补脾肾、温阳固涩等剂,终未见效,恙已一个半月。脉沉滑数,舌红苔黄腻面垢,予升降散合葛根芩连汤,一剂即脱棉衣,两剂利止,腹胀呕吐皆差。 在对脉诊的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提出如下几个观点: 1、四诊之中,以脉为首,脉诊在诊断中的权重占50—90%。 2、脉无假,只存在对脉的认识问题,不存在舍脉从症的问题。 3、脉的原理是气血变动。 4、虚实是脉之总纲。 5、学习脉诊,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 6、要动态诊脉。 五、在临床反复摸索中,我们将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具体化为以下六点: 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脉解症,以脉解舌,方无定方,法无定法; ②以整体观为指导,胸有全局,整体辨证; ③平脉辨证; ④首分虚实; ⑤动态辨证; ⑥崇尚经方。 六、如何发扬 中医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中医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传统的发展途径,一是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的发展。 几千年来,中医代有发扬,名医辈出。如金元四大家、温病学等。这种传统的发展途径有四条标准:一是有理论渊源,二是有理法方药的学术体系,三是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价值,四是能为后人传承、印证。这种发扬应予承认、支持、鼓励。 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应以证为核心,找好切入点。这种科研成果价值大小的标准,要看对中医发展有多大裨益。我们已立项的国家“十二五”支撑课题“汗法治疗寒凝证的研究”,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汗法自古以来就限于治疗表证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