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中诊复习提纲分析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导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神农本草经是第一中药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医家、主要学术观点及学术派别;伤寒及温病的辨证方法及创立者。寒凉派的刘完素(刘河间),攻邪派的张从正,补土派的李杲(李东垣),滋阴派朱震亨(朱丹溪);明清时期?:叶天士创建卫气营血辩证理论;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理论 4、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含义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病: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及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3)恒动观念:动态平衡。 5、中医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行、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季的对应关系。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气和气机的概念。 气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气机,即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 2、精和神的含义。 精:1、气中的精华部分;2、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份;3.专指肾精(生殖之精 ) 神:①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②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阴阳的概念与属性划分;阴阳的相对性包括哪几方面?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观念。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⑴阴阳对立制约——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⑵阴阳互根互用——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⑶阴阳交感与互藏——交感合和?,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 ?“冲气以为和”是说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是构筑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⑷阴阳消长?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根本原因:阴阳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 ⑸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自和与平衡——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 ?⑹阴阳自和与平衡——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阴阳偏盛:指的是在阴邪或阳邪作用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中医学的病机纲要:“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6、阳病治阴和阴病治阳的概念;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原理(阴阳互根互用); 阳虚证与阴虚证的病机及其临床表现。 阳病治阴:是指对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 阴病治阳:是指对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阳虚证:阳气亏损,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畏寒喜暖,肢冷蜷卧,面色淡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细弱 阴虚证: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形体消瘦或眩晕耳鸣,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 7、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各自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