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释梦技术 因此其释梦技术采用扩充的原理(尽量围绕梦的意象建立起关于这个意象的背景,而不象是自由联想法,远离了意象本身。),而不同于放任的自由联想。 同时,在释梦时,荣格从不把任何解释强加到病人身上,他更注重病人自己的理解荣格从不把一种解释强加给当事人,他甚至认为梦者对梦的理解比心理治疗师的理解的更加重要,最理想的是,解释变成双方思考的共同结果和一致看法。 放大法:让个体坚持在某一个既定的梦的象征上,发展出许多相关联的观念 绘画治疗:荣格认为病人的绘画会表达出他们潜意识层面的内容及自我。 心理分析 就是把病人所不知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病人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破除潜抑作用,揭穿防御机制的伪装,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这个转变工作,就是心理分析治疗。 荣格心理学治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意识化、分析、教育、个性化。 技术 :释梦、移情、和反移情分析、主动想象、象征放大等 祖父是私生子 荣格 分析心理学理论 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苏黎世学派的领导者。他深受弗洛伊德器重,后因理论的分歧自创学派。其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论的方法论,扩大潜意识的内涵和功能等等,对心理学及宗教、历史、艺术、文学有深远影响。 家庭 荣格生于瑞士东北部康斯坦斯湖畔的凯斯威尔。 祖父:巴塞尔大学医学教授 父亲:牧师(急躁,易怒,极难相处) 母亲:主教之女(情感压抑,歇斯底里) 两个哥哥:夭折 亲戚:8个人是牧师(身穿黑袍,板着面孔) 四岁:阅读儿童插图本的外国宗教读物 社会背景 19世纪中期古典物理学发展到巅峰和20世纪初相对论的提出 聪明, 敏感, 内向, 喜欢思考, 宗教思想 物理学思想 与弗洛伊德不得不说的故事 1900年,荣格读 《梦的解析 》 1903年,重读该书。为语词联想,压抑观提供了解释 七年之痒 1906年,寄送论文,开始书信来往 1907年,一见如故。维也纳,13个小时 1909年,同去美国,发现分歧 1910年,被邀请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 1913年,终止书信来往 1914年,辞去协会主席,同年八月退出协会 至此两人完全决裂,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弗洛尹德曾一度将荣格作为自己的学说的继承人。 而荣格也将弗洛伊德视为自己的导师。 但两人的亲密无间,也抵不过学术的分歧和性格的不合。 两人的决裂最终促成了荣格的学派的形成 著作1914 本能与无意识(1916)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1931) 现实与超现实(1933)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1934/1950)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1936) 现代人的精神问题(1928/1931) 心理学的现代意义(1933) 创造的赞美诗(1912) 美学中的类型问题(1921) 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1922) 心理学与文学(1930/1950) 《尤利西斯》:一段独白 毕加索(1932)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1928) 纪念理查·威廉(1930) 心理学与宗教(1937) 分析心理学中的善与恶(1959) 与弗洛伊德的几点分歧 人性观 荣格相信的人性观点是积极的、乐观的。与弗洛伊德对人性宿命的消极态度态度不同,荣格对人类的前途并不悲观相信人是成长的,相信人类能把握住自己,朝向平衡完整的方向发展的,最终达到和谐,宁静的心理状态,寻找到生命的意义。 人格动力 对于力比多的解释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 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是生理方面性的欲力,将性视为他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和心理的原动力,性的观念贯穿了他的学说的始终。 荣格的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的生命力,它包括了生殖、生长和其它的活动,性欲只是力比多的一种而已。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的精神方面的能,它能够被用于满足更重要。更高尚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在性欲方面 人格的成因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成长的各个阶段获得各种经验决定了他们的成年人格特征。 荣格认为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能以外父母的作用教育的作用,社会的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格的界定 荣格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冲突。 人格的发展 童年期: 个体还没有区分主客体的能力,他的人格基本上是其父母人格的反映。在这一时期,父母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当儿童能分清“我”与“非我”时,其自我才开始有实质性的发展。 青春期时 个体的人格基本成型。这时个体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几乎要把自己所有精力都奉献给学业、工作以及家庭。在这一时期,个体关注客观现实而忽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