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潮汕侨批业探析黄泽纯??【摘要】:广东潮汕地区侨批局是专门经营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国内的简短家书及汇款的民营机构。从清末到新中国建国后的70年代,潮汕侨批业经历了从产生、变化发展到最终结的过程束,期间历经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年代。侨批业是在19世纪水客业的基础上产生的,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了功能齐全的、纵横交错的经营网络:紧接着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侨批业随着进入艰难维持、开辟新汇路的新阶段,抗战结束后侨批业又出现了短期的畸形发展、批款套汇等特殊情况。在此期间,侨批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国内政府、侨居国政府以及民信局、客邮等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新中国建国后,政府逐步对侨批业进行改造,将其业务逐步归口国家银行,到70年代末,私营侨批局彻底结束。侨批业存在的百余年间,对当时潮汕地区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2000年11月,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潮学讲座上,对潮汕地区的特殊产物——侨批,作了“画龙点睛”的论述:“徽州特殊的是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且保存很多”,“潮州(注:即潮汕地区)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民间特色鲜明徽州文书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继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四大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种类繁多,有合约、合同书、继书、招书、票据、官文、告示、家乘宗谱、收借条、记事簿以至戏本、日记等等,买卖文约、招承租约、合约、合同等契约是其中一部分。仅安徽“伯山书屋”所收藏的徽州文书就有1.1万多份(部),其中买卖、典当、租佃的契约占60%左右。徽州契约来自民间,以反映基层社会状况为主。从《徽州文书》第一辑收集的契约中,有卖田契、押田契、典田约、卖地契、卖屋契、典屋契、卖园地契、典茶山约以至卖厕所契等,这些契约的签订都在民间进行,一般是由立约人、典约人或卖契人、典契人与中见(证)人、依口代笔人三面言定、立字为凭,并在民间保存。潮汕侨批也是原生态的“草根”档案文献,民间特色尤为鲜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明、清两代,潮人海外移民呈发展趋势,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国;第二次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潮人海外移民的高峰期。近代众多潮人出洋谋生之后,希望将得来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在当时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的情况下,侨批是最好的传递方式,因此,侨批自问世之日起,就深深扎根于民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侨批文物馆,已收藏有10万封海外寄回潮汕的侨批及潮汕寄往海外的回批,不仅全是民间往来,并由民间收藏,而且都由水客和民间特殊的金融机构——侨批局经营。潮汕侨批开始是由以收解侨批为主的水客递送,后来随着出洋的潮人增多,水客承接业务的能力已经不适应新的需求,加上他们行踪不定、人品不一,由民间自发兴起、专门办理侨批业务的侨批局就迅速崛起,成为侨批业主力。与水客相比,侨批局信资廉宜,讲求信用,有固定局址可跟进查询,且服务周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大清邮政局成立后,作出种种规定,企图将侨批业纳入它的管辖范围加以限制,但因侨胞“在外居留范围极广,而国内侨眷又多为散处穷乡僻之妇孺。批业在外洋采代收方法或专雇伙伴一一登门收寄,抵国内后又用有熟习可靠批脚逐户按址送交,即收取回批寄往外洋,仍一一登门交还,减少华侨为寄款而虚耗工作时间。至人数之繁多、款项之琐碎,既非银行依照驳汇手续所能办理;其书信书写之简单,荒村陋巷地址之错杂,亦非邮政所能送递。故批业之产生与发展乃随侨运因果相成,纯基于实际需求而来”(饶宗颐教授语),由于深深扎根于民间,具有官办行局所不能相比的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以致大清邮政无法将侨批这一“草根”行业排除在外。民国七年(1918),国家邮局准备一律取消民信局,汕头埠侨批业同仁即派出代表抗争,结果得以无限延期,候国家邮政局发展到有可能分发侨批时再作决定。民国十七年(1928),全国交通会议又决定取消民信局,旅居海外的华侨团体奋起反对,阐明侨批业便利海外侨胞、服务国内侨眷,最后当局决定,从民信局中分出批信局(即侨批局),专营海外侨胞寄出的侨批,民信局专营信件传递。民国二十四年(1935),当局再以加强金融管理和统一邮政为由,在取缔民信局时也将侨批局列为取缔对象,但因侨批局深受民间的信赖,并且总部多设在海外,国家邮政依然未能取而代之;尽管侨批要通过邮政部门寄回国内,但在海外收批、国内送批仍由侨批局办理。据《潮州志》统计,1946年,在潮汕本土的潮帮侨批局有131家,在海外的潮帮侨批局则多达451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民间经营的侨批局仍实行“维持保护,使其长期存在”的政策,鼓励它们扩大收汇业务,直到1973年国务院指示“侨批业务应归口银行”之后,潮汕侨批业才于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