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1蜒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1蜒详解

? 副隔壁 由旋壁的蜂巢层向下延伸聚集形成的薄板,比隔壁略短。 是高级蜓类的一种特殊构造 轴向副隔壁 — 与隔壁平行 旋向副隔壁 — 与隔壁相交 高级蜓类具有两种副隔壁,如Yabeina 蜓个体小,包旋壳,只有切片才能研究内部构造 轴切面 - 通过初房,平行于假想轴(旋轴)的切面 旋切面 - 通过初房,垂直旋轴的切面 弦切面 - 不通过初房平行于旋轴的切面 斜切面 - 与旋轴斜交的切面 蜓类的研究方法 蜓壳切面方向示意图 轴切面 可见: 初房、旋圈、旋脊或拟旋脊、褶皱的隔壁 旋切面 可见:初房、隔壁、房室、拟旋脊、旋圈多少 弦切面 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 斜切面 蜓类的研究方法 轴切面 轴切面 旋 切 面 轴切面、旋切面 壳体变大:小者?1mm,大者可达数cm 壳形变化: 短轴型(透镜形) ? 等轴型(圆球 形) ?长轴型(纺锤形,长圆柱形) 蜓类的演化趋向 旋壁构造复杂化: 单层?三层?四层?蜂巢层 ?出现副隔壁 蜓类的演化趋向 隔壁褶皱:平直?两端褶皱?全面褶皱 蜓类的演化趋向 旋脊:粗大?细小?变成拟旋脊 ↘消失 蜓类的演化趋向 蜓的演化趋向示意图 隔壁平直或轻微褶皱 旋壁四层式或三层式 旋脊显著 隔壁褶皱强烈 旋壁蜂巢层式 旋脊不发育或消失 隔壁平直 出现副隔壁 拟旋脊发育 隔壁、旋壁、旋脊在演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蜓类的演化趋向 生态: 蜓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大约 100m深热带、亚热带平静浅海中。 地史分布:始现 C13 极盛 P2 灭绝 P末 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C21: 旋壁出现蜂巢层; 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 P: 出现副隔壁, 拟旋脊和列孔 一、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 二、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 三、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头足纲 四、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 五、 腕足动物门 六、 半索动物门笔石纲 七、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八、 古植物 第四章 古生物化石主要门类 动物界各门类演化谱系示意图 一. 概况 ? 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只有一个细胞 ?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但细胞分化产生“类器官 ” 如鞭毛、纤毛、伪足就是运动类器官。 ?原生动物个体微小,由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一般需用 显微镜才能看到,属微化石。有些原生动物具有骨架 或坚硬的外壳。 ?原生动物分布广泛,生活在淡水、海水、潮湿的土壤 中,有的营寄生生活。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蜓亚目 现代原生动物 根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划分类型分为4个纲: 鞭毛虫纲—1条或数条鞭毛;无重要化石 孢子虫纲—无运动类器官,寄生生活,无化石 纤毛虫纲—体表具许多短纤毛,化石稀少 肉足虫纲—具伪足;化石丰富,比较重要的 有放射虫目和有孔虫目 原生动物门分类 分类位置:属肉足虫纲(Sarcodina) 有孔虫目(Foraminiferida) 地史分布:早石炭世晚期出现; 早、中二叠世最繁盛; 晚二叠世末灭绝 二 . 蜓亚目(Fusulinina) 蜓类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数量多、特征清晰,是全球C-P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 大小: 一般4-5mm,小者不到1mm,大者可达3-6cm 形态: 纺锤形、椭圆形、圆柱形、球形、透镜形 蜓壳的基本特征 蜓壳体 蜓壳的形态 * 初房与旋壁 初房:位于壳的中央,一般呈圆球形,最早形成 的房室 旋壁:虫体分泌的硬体,它围绕一假想轴增长, 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内部的房室 蜓壳的基本构造 之一 初房 旋壁 旋轴 蜓壳的基本构造 之二 旋圈,隔壁,房室,口孔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