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背景解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 三、百日维新 四、戊戌政变 变法的背景 变法的兴起 变法的高潮 变法的失败 变法背景 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分而治之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马关条约》 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 甲午运动之后洋务运动的新发展 甲午战争中,除了北洋舰队遭到毁灭之外,其它洋务企业不但未遭破坏,还有了较快的发展。由于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外国资本大量入侵中国,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因缺乏资金而不得不借用外国资本,因而形成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并行发展,形成了互相渗透的局面(这种情况在举办铁路、轮舶、电报、矿冶等大型企业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重点正是集中在筑铁路、开矿藏、发展工商、编练新军和广兴学堂等方面。这说明,甲午战后洋务运动正向新一个阶段的纵深发展,甲午战争的失败给洋务派很大的打击,但洋务派并没有从此在历史的舞台消失,因为维护封建大清帝国的统治是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清朝没有灭亡,洋务运动就不会停止。他们不但要“强兵”,更要“富国”和造就近代化的各类人才,因此,洋务派把发展工商业和教育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筹饷练兵”是洋务运动的核心,实质上是“富国强兵”的发展和深化。直至清朝覆亡,洋务派也不曾放弃这条贯穿洋务运动历史的、也是最现实的“富国强兵”和“保国保权”之路。 在甲午战后,洋务派把“筹饷”的重点用在修铁路、建工厂、开矿产、造机器和发展工商业等方面;把“练兵”的重点放在建立新式陆军及其先进装备方面。因此,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不但没有破产(个别厂矿例外),还有了新的发展。   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的重点,明显地转向了编练新军、举办铁路、兴办学堂等方面,并且伴随着清末新政的展开,洋务派逐渐与清政府的新政改革和君主立宪派逐渐融合在一起了。 甲午战后的洋务运动,不是因为甲午战败后也跟着甲午战争的风云一起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它只是在战争后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走向了纵深方向的发展,因为这一时候的洋务运动更多的采取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同时在学习西方的政体方面有了一些突破,这些无疑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 119 680 1895—1898 274 1432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1)商办厂矿数量增加 (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3)轻工业发展最为显著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19世纪末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为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康、梁的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1、来源:早期的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主要思想 经济思想:发展民族工商业 爱国思想:与国外进行商战 文教思想:提倡西学 政治思想:实行君主立宪 思想特点: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 2、形成: 康、梁著书立说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主要方式: 著书立说 思想特点: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 础,但没有摆脱封建纲常,带有浓郁的封建色彩。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字广厦,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

文档评论(0)

bbnm588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