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英文标题)介绍.pptVIP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霍乱(cholera) 俞云松 霍乱(cholera) 病原体:霍乱弧菌 八次世界性大流行 甲类传染病 国际检疫传染病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革兰染色阴性 菌体末端(极端)有鞭毛 其中O139血清型有荚膜 悬滴镜检呈穿梭状运动 粪便涂片呈鱼群排列 碱性环境中增殖快 霍乱弧菌的抗原(antigen) 菌体(O)抗原———特异性高,是霍乱弧菌分群、分型的基础 鞭毛(H)抗原———霍乱弧菌所共有 WHO关于霍乱弧菌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1群霍乱弧菌 非O1群霍乱弧菌 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 O1群霍乱弧菌(O1 vibrio cholerae ) 根据表现型的不同,分为两个生物型: 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 埃尔托生物型(El -Tor biotype) 根据O抗原的不同,进一步分为: 小川型(ogawa)含A与B抗原 稻叶型(inaba)含A、C抗原 彦岛型(hikojema)含A、B与C三种抗原 非O1群霍乱弧菌(non- O1 vibrio cholerae ) 不与O1群的多价血清发生凝集反应 包括O2、O3、、、O138等200以上个血清型,一般无致病性 其中的O139血清型具有特殊性: 1992年在孟加拉发现的新血清型 有与O1群相同的毒素基因,能引起流行性腹泻 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untipical- O1 vibrio cholerae ) 可与O1群的多价血清发生凝集反应 不产生肠毒素,无致病性 霍乱弧菌的抵抗力(resistance) 对热、干燥、酸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干燥2小时或加热55℃10分钟,弧菌死亡 煮沸,立即死亡 在正常胃酸中,存活4分钟 霍乱弧菌的抵抗力(resistance) 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 河水、井水中,埃尔托生物型存活1~3周 当粘附于藻类或甲壳类动物时,存活期延长 当外环境合适,甚至可存活1年以上 霍乱弧菌的三型毒素(three types of toxin) Ⅰ型毒素——内毒素,制作菌苗引起疫苗免疫的主要成分 Ⅱ型毒素——外毒素,即霍乱肠毒素, 是霍乱弧菌繁殖时产生的代谢产物 是形成霍乱腹泻症状的关键物质 Ⅲ型毒素在发病作用上意义不大 霍乱流行史(epidemic history) 第一~六次大流行(1817~1923):古典生物型 第七次大流行(1961~至今):埃尔托生物型 1992年在印度、孟加拉等地由O139血清型引起霍乱流行,并波及周围国家(第八次大流行) 1961-2000年全球报告霍乱病例数(cases of vibrio cholerae in 1961-2000)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带菌者 病人 排菌时间:5日,最长2周 重型病人,排菌量大,每毫升粪便含有107~109弧菌,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或食物 日常的生活接触 人群易感性(susceptibility) 普遍易感 隐性感染者多,显性感染者少 病后获得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可再次感染 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character ) 热带地区:全年发病 我国:夏秋季流行,高峰期7~9月 地理特点:分布在沿江沿海 发病机制(pathogenic mechanism) 发病与否取决于: 机体胃酸分泌程度 霍乱弧菌的数量和致病力 发病机制(paghogenic mechanism) 霍乱肠毒素(choleragen) 霍乱肠毒素(也称霍乱原,choleragen)在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过度分泌的机制 (mechanism for excessive secretion of small intestine) 霍乱肠毒素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组成 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受体GM1结合 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过度分泌的机制 (mechanism for excessive secretion of small intestine) A亚单位移至细胞内并水解成A1、A2片段 A1片段催化从NAD转移出ADP-ribose至G蛋白 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过度分泌的机制 (mechanism for excessive secretion of small intestine) G蛋白的ADP-ribose化抑制其GTP酶活性 AC持续活化,ATP不断转变为cAMP 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水、氯化物及碳酸氢盐。抑制绒毛细胞对氯化物的正常吸收。 病理生理(pathophysiology) 霍乱病人的粪便为等渗性,其中钾和碳酸氢盐浓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