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尊敬的陆老师:
您好!
我是文学院09(6)班的覃良芳,来自广西桂平市大湾镇,一个坐落在珠江主干——西江之滨的小镇。在这个宁静的小镇上,生活着一批为数不多的疍家人,他们本漂居江渚之上,以打鱼为生,现基本已移居岸上。
我不是疍家人,只是在和他们一起比邻而居的过程中发现,虽然他们移居岸上后基本过着和岸上人一样的生活了,但和非疍家人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我个人对民族民俗方面向来比较感兴趣,于此,我将对家乡的疍家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做一简单探讨,主要包括其源流、民俗、文化三个方面。由于自己所掌握和查到的资料都很有限,其中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还望老师多多指点。
谢谢老师!
文学院09(6)班 覃良芳
学号:109233010529
联系方式 邮箱:876345980@
关于广西桂平市大湾镇疍家人生活状况之浅探
调查地点:广西桂平市大湾镇大湾街旧圩(疍家人聚居区)
调查人:覃良芳
调查对象:疍家人、周围居民(非疍家人)
调查目的:目前关于疍家人的研究资料尚较少,欲通过此次调查,初步了解大湾镇疍家人的源流、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信息,为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储备初步资料。
大纲:一、源流——族源、称谓、分布
二、主要习俗——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婚俗
三、主要文化——语言文字、教育、宗教信仰
源流
族源
疍家,概括地说,就是以舟为家的水上居民,是世代在海里、江上栖息的渔民,主要聚居地在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沿江、滨海一带。
? 广西桂平市著名的三江,就是黔江、浔江和郁江。三江之处皆有疍家人聚居。桂平疍家的来历没有准确记叙,也没有这范围的内行专门论证,只能从一些疍家人的听说来了解。内中一种说法是,在明朝时,疍家势力很大,在日本、朝鲜沿海一带也有疍家人生活。由于他们反抗那时的保守统治,于是,天子派戚继光南征,把他们赶反串往,不准登岸。此外一种说法是,疍家人是明朝遗民,他们不甘心被满清统治而漂泊海上,打猎为生,以水为家。还有很多种说法,但不管哪一种,最后的原因都是疍家人整年漂泊海上,没有固定住所,因为岸上的居民称他们为“荡民”,也因此疍家打胎传着一句俗话:“山高天子远,海阔疍家强。”
大湾的地理位置很特别,东接桂平大洋镇,南与玉林市兴业县高峰乡为邻,西交港南区东津镇,北与桂平白沙镇隔江相望,郁江拦腰而过,把大湾分成江北、江南两部分“疍”原写作“蜑”,又作“蛋”,是一种蔑称。疍家人旧时被视为“贱民”,倍受歧视和欺压。每年的夏季,对于大湾镇来说,是个不错的收获季节。每天天还未亮驾着渔船沿着江边打鱼,下午两三点收网,运气好的话,100多斤鱼不成问题。粗长肥扁的大鱼,还在活蹦乱跳之中,就被一些鱼贩子收购并送五十公里之外的,剩下那些小鱼小虾,就放在大湾圩上卖。味道鲜美的江边鱼很受人青睐,经常不用半个钟头就可杀摊。
“以江为地,以船为家”。大湾渔民这种沿袭了千百年的船家生活,在经济发展的浪潮冲击下,也悄然发生变化。以前如星罗棋布般停在郁江两岸的渔船,如今已剩下不到20艘,他们都按照有关法规的要求办有渔证,打鱼仍然是他们谋生的主要职业,但是已告别过去那种风餐露宿的水上漂泊生活。每天晚上,他们会回到岸上新建的房子,与其他陆上居民一样,吃饭、看电视、休息。他们的小孩也在当地小学安心就读。“船家儿”正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传说。 ”,而是在周围可利用的地方挖掘了自家的鱼塘,依靠人工养鱼获得更灵活的收入。
生活习俗
如今大湾镇的疍家人,穿着打扮已完全岸化,总体上,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岸上人家已别无大样,但细节之处,疍家还有很多规矩与禁忌,比如喝汤用的汤匙是不能背着放的,夹菜用的筷子是不能置于碗面,菜刀不能置于灶台上,盛吃的东西时,用来盛的勺子不能往外翻等等。因为对水的敬畏,他们在船上设置了神坛,每天都烧香拜佛,祈求平安。每年的四月八日,当地称为“水节”,俗称“四月八,大水发”,意思是春雨绵绵的气候开始转为雨量大落大晴的季节。这是一个一般性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沽酒买肉敬拜祖先,全家吃一顿大餐。而到农历七月十四,又会制作水灯,任其飘流,以此祭祀鬼神等等。
婚俗
疍家的婚俗向来以其别具特色而吸引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疍家的婚俗绝大部分还保留着浓厚的传统特色,比如新娘必须身穿红色短夹袄或小短袍,出门时要“叹嫁”,撑黑色“朱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