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_细胞的结构与功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细胞必定具备的物质结构 1、细胞膜 2、遗传系统 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 3、核糖体 4、酶系统 各类细胞直径的比较 被动运输 ?什么是被动运输: 通过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使物质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运动的动力来自浓度梯度,不需要由细胞提供代谢能量,这种跨膜转运方式称被动运输。 ?类型:简单扩散、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特征:速率高;最大转运速率;需膜转运蛋白 ?膜转运蛋白: ?载体蛋白——通透酶性质;通过构象变化进行物质转运, ?通道蛋白——具有离子选择性,转运速率高;通过形成亲水通道允许离子通过,又叫离子通道,离子通道是门控的;只介导被动运输。 类型: 电压门通道;配体门通道; 压力激活通道 各类连接的比较 3.细胞膜与细胞通讯 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细胞间的通讯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发生和组织的构建,协调细胞的功能,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是必须的。  细胞通讯方式: 1).分泌化学信号进行通讯 内分泌 旁分泌 自分泌 化学突触 2).细胞间直接接触 3).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 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 使细胞质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调节细胞的代谢反应。 1).分泌化学信号进行通讯 3).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 间隙连接(动物细胞) 胞间连丝(植物细胞) 4.信号分子与受体 信号分子 信号分子与受体类型 细胞表面的受体类型 G蛋白偶联受体 (7次跨膜的表面蛋白,又称蛇形受体) G-蛋白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 介导无数胞外信号分子的细胞应答 G-蛋白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 ①cAMP(环腺苷酸)信号通路 激素 → G-蛋白偶联受体 → G-蛋白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 →基因调控蛋白 →基因转录 G-蛋白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 ②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IP3→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CaM)→细胞反应 →DG→激活PKC→蛋白磷酸化或促Na+/H+交换使胞内pH? 磷脂酶C(PLC)→ 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 G-蛋白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 * * 高中生物奥赛 细胞生物学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部分 主要内容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膜(理化性质、分子结构与物质运输等) 3.细胞内膜系统(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的结构与功能) 4.线粒体结构、功能 5.质体的类型和叶绿体的结构功能 6.核糖体 7.过氧化氢体、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构功能 8.细胞核(核膜、染色体、核仁、核基质)和核功能 9.细胞壁成分与结构 10.细胞骨架系统(包括:微丝、微管、中等纤维、微梁)的功能 1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1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比较 13.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 一、 细胞的基本概念 二、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1935年Danielli和Davson提出三夹板模型。“蛋白质-脂类-蛋白质” 1959年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925年Gorter等人提出质膜由双层脂分子构成。 认为极性分子不能通过。 1972年Singer和 Nicolson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主要强调:①膜的流动性;②膜蛋白的分布不对称性。 1959年Robertson提出单位膜模型。他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nm。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 把膜的结构描绘成静止的、不变的。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组成成分:主要组成成分为脂类和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糖类。 不对称性: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流动性: 膜蛋白和膜脂可作各向运动。 1 侧向扩散运动 2 旋转运动 3 摆动运动 4 伸缩震荡运动 5 翻转运动 6 旋转异构化运动 膜脂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侧向扩散、旋转运动、左右摆动以

文档评论(0)

lifang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