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失调理论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导论.doc

浅谈认知失调理论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导论.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认知失调理论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认知失调的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认知失调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本文从认知失调的角度,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并尝试运用认知失调理论来促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认知失调理论;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认知失调的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其核心观点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时,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上的失调,这时人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他就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或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新的认知上的平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知失调是学习现象发生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考察学习现象是否发生的重要依据。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于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因而,它不仅成为教学的活动方式,也形成师生之间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1]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人身心发展的手段。教师的教直接作用的是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学即是心理活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排是否激发起了学生的智慧活动,是否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的求索的欲望和行为。 因此,促成学生的认知失调,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认知失调的原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在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1 明确目标,诱导认知失调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由此可见,教师将根据课程标准、考纲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心中的学习目标,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好途径。通过目标导向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2] 在课前,可以通过讲义或幻灯片的形式,将本节课的考纲要求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引起学生已有概念的冲突,感到原有储备知识的暂时遗忘,造成其内心的不安,也即认知失调,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欲望,并带着问题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如在“基因突变”教学片断中,在考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复习讲义上围绕该考点,细分为以下复习目标:1、解释基因突变的概念。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和意义。3、举例说出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细分后的目标更清晰、明确、有层次,易于让学生接受。 2 找准起点,促成认知失调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3]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是将学生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生发为活跃的状态,使其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动力,而认知失调的形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途径。—神奇的荧光蛋白。旁白简介绿色荧光蛋白1962年从生活在美国西海岸近海的一种水母身上分离出绿色荧光蛋白,这种蛋白质结构很特殊,在受到激发时可以发射绿色或蓝色荧光 教师循循善诱,不断深入,连续地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疑问是导火索,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如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呢?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质疑问难,作为一种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活动,更离不开这种内在动力的支持。“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化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木乃伊。”[6] 4 恰当启发,促进认知失调 启发式教学是建立在教学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更多的认知空间,教师不可代作结论,而只是起认知的“引路人”的作用。启发式教学可以不断促使学生的认知失调,它也是课堂教学过程本质的反映。在“基因突变”一节中,教学目标涉及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并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如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个体突变性状是由显性基因还是由隐性基因导致的,如何去验证突变基因在常染色体或是在X染色体上等。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学效果不错。教学片断如下: 师:我们知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的替换,根本原因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都会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的结构。已知基因在染色体,假设正常基因是A,请同学们画出突变后的基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