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几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生态环境学报
几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刘春常1,安树青1,夏汉平2,任 海2 *,简曙光2,张倩媚2
1.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湿地生态研究所,南京 210093;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 510650不同的植物及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对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效果都有影响。对几种华南地区常见的湿地植物在其不同生长阶段处理污水的效果进行了研究,采用了不种植物的沙滤系统作对照。结果表明(1)植物生长过程中,植物高度能反映污水处理效果总体上的变化;(2)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各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能力总体上持续增强,各水质指标pH、DO、TN、NH3-N、NO3-N、TP和CODCr等均呈下降趋势,其中TP和CODCr呈逐步下降,pH、DO、TN、NH3-N、NO3-N则呈现锯齿形波动,但总体上仍是下降过程;(3)植物系统氮处理能力好于无植物沙滤系统,而对磷TP和CODCr的去除则恰好相反;(4)不同植物对人工湿地污水的处理效果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对探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规律和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并为指导人工湿地工程的运行提供了参考。
盆栽实验人工湿地微系统净化效果 中图分类号:X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0860-06
图1 盆栽微系统简图
Fig. 1 The structure of the microcosm
1 进水口 2 配水管 3 集水管 4 出水管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兴的环保技术,它是由植物、微生物、基质及藻类、土壤动物和真菌等构成的复合生态工程[12]。植物作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加固植物床、改变水力传导能力、创造生物共生条件、杀菌、向基质中释放氧气及景观美学作用等方面[3]。目前,人工湿地植物的研究很多,涵盖了生态功能、解剖结构、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多个领域[4、5]。在人工湿地植物污染物去除能力的研究中,相关工作集中在稳定运行的人工湿地系统中。实际工程运行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从建立到稳定运行期间存在一个试运行期,该时期系统的处理效果与植物的生长情况直接相关,但目前尚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本文利用盆栽实验模拟人工湿地系统,探讨植物生长过程中污水处理效果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的对照,以进一步探讨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
实验为微系统盆栽静态实验,系统由50 cm长×35 cm宽×40 cm高的塑料箱改造而成(图1)。微系统表面安装有配水管2,有进水口1与外界相连;底部安装有集水管3,有出水管4与外界相连。配水管下半部分和集水管周围铺有3 cm厚的粒径为510 mm的碎石,其余部分由细沙填充,填充高度为35 cm。水管底部均有孔洞(图中未标出),水流可自由进出。植物种植于该系统中。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系统,通过配水管均匀分配于系统内,经处理后进入集水管排出系统。系统处理空间为60 L,孔隙度为0.4,每天处理污水7 L,水力停留时间为3.5。
—◇— 风车草 —□— 白姜花 —△— 薏苡—╳— 叠穗莎草 —*— 水芋
图2 微系统中植物的生长高度和分蘖数变化
Fig. 2 The change of height and tillers of the plants
实验分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白姜花 (Hedychium coronarium)、加拿大蓬(Conyza canadensis)、薏苡 (Coix lacryma)、叠穗莎草(Cyperus imbricatus)、水芋 (Calla palustris)6种植物处理和一个空白对照,每个处理与对照均设置4个重复。2004年4月5日将植物全部种下,2004年8
月26日实验结束。这期间,分别在4月29日、5月24日、6月9日、6月29日、8月9日及8月29日进行植物高度和分蘖数调查及进出水水质取样调查(植物调查和污水取样均在早上79:00点之间,6月9日未作高度和分蘖数调查)。植物种植时,各组处理的4个重复其植株高度和分蘖数相同。
主要水质测试指标包括CODCr、BOD5、TP(总磷)、TN(总氮)、NH3-N、NO3-N、NO2N、T(温度)、DO(溶解氧)和pH等10项。其中,CODCr的测定方法为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T与DO由溶氧仪(型号:TOA DO-11P)测得,其它的指标均采用国标方法[6]。
图2展示了植物生长过程高度和分蘖数的变化。植物高度变化呈现3个阶段。首先,植物种植后至5、6月间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植物生长缓慢;随后,在68月间,植物进入生长最旺盛的阶段;之后,植物生长越来越缓慢,以至死亡。5种植物中,叠穗莎草生长过程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