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声学知识——古人对声学现象的认识 沈括《梦溪笔谈》讨论乐器发音和声音共鸣现象时说:“人见其应,则以为怪,此常理耳。此声学至要妙处也。今人不知此理,故不能极天地至和之声。”(卷六) 这是 “声学”一词的最早使用 。 第一节 对于声音的认识 1 “声”和“音”的区别 “声”是声响,响度,泛指能让人的听觉器官感受到的物理现象。《说文解字》:“聲shēng ,从耳。” “音”是指声调,是有频率变化的声响组合。 《礼记· 乐记》: “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礼记· 乐记》: “凡音生,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周易·系辞传》:“物相杂,故曰文。”) 汉代郑玄《礼记·乐记》注: “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 这说明古人认识到音是有旋律的声。 《说文解字》: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páo] 、土、革、木,音也。” 南北朝黄侃: “单声不足,故杂变五音,使交错成文,乃谓为音也。”(《史记·乐书》,第四册,1181页。) 2 声音的形成 《论衡·论死篇》: “人所以言语呼吸者,气括口舌之中,动摇其舌,张歙其口,故能成言。譬犹吹箫笙,箫笙折破,气越不括,手无所弄,则不成音。夫箫笙之管,犹人之口舌也,手弄其孔,犹人之动舌也。” 《论衡·变虚篇》: “说灾变之家曰:‘人在天地之间,犹鱼在水中矣。其能以行动天地,犹鱼鼓而振水也,鱼动而水荡气变。’此非事实也。假使真然,不能至天。鱼长一尺,动于水中,振旁侧之水不过数尺,大若不过与人同。所振荡者不过百步,而一里之外淡然澄静,离之远也。今人操行变气,远近宜与鱼等;气应而变,宜与水均。以七尺之细形,形中之微气,不过与一鼎之蒸火同。从下地上变皇天,何其高也。” 戴念祖认为这里有空气波的思想,实则未必。 唐代成书的《乐书要录》卷五《辨声音审声源》: “形动气彻,声所由出也。然则形气者,声之源也。声有高下,分而为调;高下虽殊,不越十二。假使天地之气噫而为风,速则声上,徐则声下,调则声中。” 五代谭峭《化书》: “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气振则风行。” 《正蒙·动物篇》: “声者,形气相轧而成。 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 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 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 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 是皆物感之良能,人皆习之不察尔。” 宋代陈旸《乐书》: “凡物动而有声,声变而有音。” 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 “气与声相应,故声发则气振,气振则风行。” 宋应星《论气·气声》: “凡以形破气而为声也,急则成,缓则否;劲则成,懦则否。” “两气相轧而成声者,风是也。人气轧气而成声者,笙簧是也。” 宋应星《论气·气声》: “气本浑沦之物,分寸之间亦具生声之理。然而不能自为声。是故听其静满,群籁息焉。 及夫冲之有声焉,飞矢是也; 界之有声焉,跃鞭是也; 振之有声焉,弹弦是也; 劈之有声焉,裂缯是有也; 合之有声焉,鼓掌是也; 持物击物,气随所持之物而逼及于所击之物有声焉,挥椎是也。” 《论气·气声》: “盖浑沦之气,其遇逢逼轧,而旋复静满之位,曾不移刻。故急冲急破,归措无方,而其声方起。若矢以轻掷,鞭以慢划,弦以松系,帛以寸裁,掌以雍容而合,椎以安顿而亲,则所破所冲之隙,一霅(sa,散开之意)优扬还满,究竟寂然而已。” 3 老子的“大音希声” 《老子》第十四章: “听之不闻,名曰希”; 《老子》第四十一章: “大音希声”。 人耳听觉范围:16--20000赫兹 晋代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认为, “大音希声”是“不可得闻之音也。” 宋末元初学者吴澄 《道德真经注》对“大音希声”解释道:“声之大者,其声反稀而疏,不可闻。” 他在对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作注时指出:“声之繁密者,耳听之而易闻。希谓稀疏,希则间阔无声,故听之不闻。” 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葬于公元前433年)发掘出一套编钟,其中形体最大、发音最低的几个钟,其架上均刻有“大羽”、“大宫”之类的字。相反,形体最小,发音最高的几个钟,其架上则刻有“少商”、“少羽”等字。而形体中等,发音中等的钟,其架上的宫、商诸字之前则不加“大”或“少”字。由此表明,当时人们习惯于把由大形体乐器发出的“大羽”、“大宫”之类的低音称为“大音”。 4 声音的传播 谭峭《化书》 : “耳非听声也,而声自投之。谷非应响也,而响自满之。耳,小窍也;谷,大窍也;山泽,小谷也;天地,大谷也。一窍鸣,万窍皆鸣;一谷闻,万谷皆闻。” “声导气,……气含声。相导相含,虽秋蚊之翾翾,苍蝇之营营,无所不至也。” 《论气·气声》: “物之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