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彝族介绍
论九龙彝族与周边藏族的文化共同性
阅读291次
2008-04-04 苏静 来源:《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
九龙县位于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角,北连康定,东、南毗邻石棉、冕宁,西、南与木里接壤,是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及藏、汉、彝三个民族聚居区的接合部,是甘孜藏区唯一一个彝、藏、汉杂居区。彝文化与藏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但是在九龙及周边地区,彝族与其周边的史称“西番”的藏族却在文化上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了专门的调查研究,不足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彝、藏两种文化的共同性调查
笔者生长在九龙、冕宁、石棉三县接壤的九龙县湾坝乡,从小就与当地的藏民交往密切,并参加过他们的许多生活实践,比较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2005年,笔者在查阅了石棉、冕宁、九龙等地的相关文史资料后,又专程到九龙县湾坝乡、石棉县蟹螺乡、安顺乡、新棉镇等地区藏、彝两族部分群众中进行实地调查。文献和田野调查的资料显示,九龙彝族与石棉、冕宁等周边地区的部分藏族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文化共同性:
1.九龙彝族与周边藏族在宗教习惯和丧葬习俗方面的共同性
(1)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彝族是一个具有多神崇拜观念的民族,在《九龙县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彝族崇信鬼神,对一些自然物体或自然现象,诸如天、地、山、川、风、雨、雷、电、太阳、月亮等,都以为神。”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九龙及周边的藏族中同样存在这种多神崇拜的观念。例如生活在石棉的藏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教。有天神、地神、山神、水神、打猎神、公道神、白石家神等。”九龙彝族生病时经常请毕摩、苏尼占卜,测吉凶,驱鬼治病等。而雅安市汉源县的藏族在解放前也有“烧羊膀骨卜吉凶,生病后不吃药,跳神撵鬼”的习俗。
(2)相同或相近的丧葬习俗。据调查,在解放前九龙、石棉等地的一些藏族有火葬的习惯。据《石棉县志》记载,“县域藏族的丧葬有火葬、土葬两种形式。上八堡以火葬为主,下八保以土葬为主。火葬时,码柴堆,男九层,女七层”。这种火葬习俗与彝族的火葬习惯是完全一致的。即火葬所用的木柴必须是火葬的当天砍伐的湿柴,码柴堆时,不但必须做到男九层,女七层,而且每一层的木柴根数也必须做到男九根,女七根,按井字形堆放。在火葬过程中,如果尸体燃完后,木柴还没有燃完,就必须把剩余的木柴烧尽燃毕,不能留下柴块等。可见九龙周边的藏族不仅有与彝族相同的火葬制度,而且在火葬的具体细节上也是完全相同的。
(3)相同的杀牲祭祀习俗。九龙彝族同周边藏族在父母去世时宰杀牺牲的习俗也基本相似。例如九龙彝族子女在父母去世时,要为父母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祭奠用的牺牲多则不限,少则必须宰杀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条牛。据彝族群众反映,这三种牲畜对死者的亡灵各有不同的用处,即猪开路,羊带路,牛耕地。因此,彝族子女千方百计地为他们的父母备足上述三种牲畜。据《冕宁县志》记载,藏族“老人逝世,宰猪一头、绵羊一只、牦牛一头(均白色),意为给亡魂作伴”。
2.九龙彝族与周边藏族在婚姻习俗方面的共同性
(1)相近的婚姻制度。据调查,解放前彝族的习惯法对两性结合的范围有明确的限制,即“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笔者在石棉县蟹螺乡、安顺乡的调查中也发现,当地的藏族在解放前也实行民族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的婚姻制度。解放后虽然这一制度被打破,但是其族内仍然提倡姑舅表婚,不提倡姨表婚,不过不作严格的限制。我们在雅安市政协编写的文史资料《雅安市少数民族》一书中也见到了大致相同的记载:“雅安市境藏族在婚姻上都是一夫一妻制,由父母包办,同族内婚,盛行姑、舅表兄弟姐妹优先通婚,亲上加亲。”
(2)相同或相近的婚姻程序。解放前,九龙彝族的婚姻一般要经过定婚、结婚、成家这样三个程序。定婚是两个家庭间的婚姻关系的初步确定阶段。定婚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一般是在当事人十多岁时,也有的是在只有几岁的时候就由其双方的父母代为确定婚姻关系。从定婚到结婚往往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结婚是对婚姻关系的确认,但它与汉族的结婚是完全不同的。它一般是在女性17至19岁之间举行。在彝族社会中,如果一个女性到了25岁,都没有人来说媒结亲,那么不但女子本人感到羞耻,而且其父母也觉得不体面。这一程序仅仅是一种对婚姻关系的确认。即在这一阶段双方举行一个标志缔结婚姻关系的婚礼,但婚姻双方的当事人,即夫妻之间还不能同住一屋,享受普通的夫妻生活。他们只有完成“成家”(也称安家)这一环节后才能成为正式的或事实上的夫妻。成家这一程序一般在女方20至25岁期间。这一程序必须是在男女双方的年龄都达到一定的要求、并且双方都有单独生活的条件时才能进行。据《冕宁县志》记载,当地藏族也有与彝族相同或相近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