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婚礼的起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婚礼的起源

婚礼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婚礼的起源 人类为了传宗接代、繁衍生息,异性的结合出自天性。国外圣经中的亚当、夏娃,中国传说中的女娲、伏羲均是人类远古时期信仰理念的产物,一些部落的图腾中也有所表达。 远古时期人类的群居、群婚时代是蒙昧的时代,后来人类认识到近亲结合的危害,进化成原始氏族公社及母系氏族社会,推行了部落之间的换婚,使人类的物种质量有了提高。 国外在中世纪以前曾有过抢婚的陋习,这在米开郎基罗的油画中有所描述。因此,西式婚礼中,新郎的站位是在右边,其目的是右手拔剑击退来敌而保护新娘,这女左男右的站位延用至今。 而中国是个文明的古国,自三皇五帝至夏、商、周,部落首领统一了国土,进行集权统治,到周朝有了系统的“周礼”。战国时期,孔丘创始的儒学,是一种以“礼”治国、治家、治人的系统理论,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 孔夫子提倡的男子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女子的“三从四德”,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和“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女工)”。男人品尚为“忠、孝、节、义”。女子品尚为“礼、义、廉、耻”。这些理论说教的推行,在现代人看来是禁锢人类的封建礼教,有悖人类自由的理论政策,但在当时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有利于封建帝王的统治,稳定了社会,使人民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 中国在古代是封建社会,提倡男尊女卑,因封建礼教中左为上、右为下,所以中国的婚礼新人站位与西洋婚礼相反,是男左女右,沿用至今。 男女的婚姻也规定了适婚年龄。汉人戴震所辑《礼记·曲礼》有所规定:“人生十年曰幼·学(出外就学),二十曰弱·冠(加冠行礼),三十曰壮·有室(娶妻成家),四十曰强·而仕(服务社会),五十曰艾·服官政(出任官职),六十曰耆(qí)·指使(指导别人),七十曰老·而传(传给后辈),八十、九十曰耄(mào)·耋(dié)(已近暮年),百岁曰期·颐(由别人供养)。”《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jí)。”笄是古代人束发用的簪子,女子挽发插簪是成年的标志。如上所述男二十、女十五即是成年的年龄,可以谈婚论嫁了。 婚礼的仪式自古有之,母系氏族社会的换婚仪式不过是篝火晚会、狂歌乱舞、巫师的祝福而已,到了周代,“周礼”的制定就有了一定的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直在演变着。 婚礼的演变 在传统的古典婚礼中,一般人都认为就像戏剧中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而已。其实不然,在历代的婚礼演变中,古典婚礼是有一整套程序的,现简介如下: 说媒:中国传统礼俗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明媒正娶”、“三媒六证”(三媒为:天、地、人;六证为:尺子、大斗、称、铜镜、剪子、算盘。)等,媒人必不可少。 相亲:古时,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身处闺房,难见芳容,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初次访问,即是“相亲”。 问名:男方请媒人持贴到女方问清姓名、生辰八字,回去后请人算卦,看是否相配,是否“五行相克”,如满意,此婚可成。 下聘:又称“订盟”,就是“订婚”,由男方备聘礼到女方家,聘礼的多少可根据地域风俗、经济条件而定,由男方双亲及媒人一齐前往,女方礼待后,备若干礼物回赠男方。 请期:也称“下日子”,就是由男方占卜,择定良辰吉日,由媒人告知女方征求同意,然后书面通知女方,也称“下婚书”。 婚典:就相当于现代婚礼程序,但比较复杂,简介如下: (1)送嫁妆:婚前一天,由女方送来,也称“铺房”、“暖屋”。 (2)挽面:也称“绞脸”,结婚当日早晨由一个“全靠人”用一条细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干净。 (3)食姐妹餐:新娘出嫁与姐妹之间不胜依依惜别之情而准备的一次惜别宴。 (4)上盖:惜别宴后,新娘换上新装盖上红盖头,手捧如意,等待迎亲队伍到来。 (5)搭棚挂彩:由男方家中做婚礼准备。 (6)送嫁:迎亲队伍到来之后,女方派新娘的兄弟姐妹“送嫁”至男方,男方待为上宾贵客。 (7)迎亲:由男方组织,一般有“八抬大轿、开道锣、执事牌、吹鼓手、秧歌队等”,由媒人扶轿,新郎可骑马、也可步行,吹吹打打,接到新娘回到男方。 (8)落轿:新娘出轿后,脚不沾土走红毡,由新郎牵红花缎带引行。 (9)传席:古时新娘下轿后,地上铺米袋,寓意“传代”、“代代相传”,现已不用,改走红地毯。 (10)迈火盆:寓意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11)跨马鞍:新娘跨过马鞍后,咬一口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12)三箭定乾坤:新娘进门前,新郎用弓箭象征性向地上射三箭,寓意辟邪,现已不用。 (13)撒谷豆:新人进门后,在院内撒一些谷物和豆子等,意在辟邪。它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宋代比较流行,现已不用。寓意是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撒谷豆之后,“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人了。现已演变成撒红纸屑或花瓣。 (14)拜堂:由

文档评论(0)

abf46753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