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原子光谱法基础1402
§3 原子光谱法基础 Atomic Spectrometry §3.1 能级图和光谱项 原子的能级是原子在不同状态下所具有的能量,也就是原子中电子所处的能量状态。 能级图:把原子系统内可能存在的量子化能量用图解的表示形式。 原子的能级通常用光谱项符号表示: n2s+1LJ n为主量子数, L为总角量子数, L的取值为L=0,1,2,3… …相应的符号为S,P,D,F,…。 S为总自旋量子数,多个价电子的总自旋量子数是单个价电子自旋量子数的矢量和,取值为:0,±1/2,±1,±3/2,±2……. J为内量子数,是原子的各价电子总轨道角动量L与总自旋角动量S相耦合得出的,取值为:J=(L+S),(L+S-1),(L+S-2)…. 钠和镁原子的能级图 3.2 基本概念: 基态(ground state)—能量最低,最稳定的能量状态;光谱学规定基态的能量为0; 激发态(excitation state)—所有高于基态的能量状态; 激发能(excitation energy)—从基态跃迁到某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 电离能(ionization energy)—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所需要的能量; 线系(line series)—由各高能态向同一低能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 共振线(resonance line)—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共振线; 主共振线—由第一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主共振线; 原子线(atomic line)—由原子所发射的谱线,以I表示; 离子线(ionic line)—由离子所发射的谱线,以II表示一次离子线,III表示二次离子线。 §3.2 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原子荧光 原子发射光谱: 一般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在激发光源作用下,原子获得能量,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为激发态 ,约经10-8 s,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能级或基态跃迁,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多余的能量,可得到一条光谱线。 原子的外层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样就得到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是线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 在热的气体介质中,气态原子能够吸收特征辐射波长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高激发态,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通常是对锐线光源的特征吸收。 原子荧光光谱: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辐射后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回到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辐射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即原子荧光。 原子荧光为光致发光,二次发光,激发光源停止时,发射过程立即停止。 §3.3 谱线轮廓及变宽 原子吸收线的轮廓: 实验证明, 光谱线并不是一条几何线,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即具有一定的轮廓。 谱线轮廓(line profile) — 谱线强度或吸收系数随频率或波长的分布。 描述谱线轮廓特征的物理量是: 中心波长 (频率)(central wavelength frequency)) — 谱线峰值强度或峰值吸收系数所对应的频率(波长)。中心频率由原子能级决定。 ?o 半宽度(line half-width) —谱线峰值强度或峰值吸收系数一半所对应的频率(波长)范围。 ? ? 谱线宽度(line width)因素主要有:自然变宽、多普勒(Doppler)变宽、碰撞变宽、自吸变宽、场致变宽。 1) 自然宽度(natural width)—不受外界条件影响的谱线固有宽度。 自然宽度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多数情况下约为10-5nm数量级。与其它变宽相比,可忽略不计。 2)多普勒变宽(Doppler broadening) 多普勒变宽——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 由于辐射原子作无规则的热运动,它与位置固定的观测器间便产生相对的位移,从而发生多普勒效应,使谱线变宽。这种谱线变宽由于是热运动产生的,所以又称为热变宽。一般可达10-3 nm,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 3)压力变宽(pressure boradening) 由于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和电子等)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谱线变宽,统称为压力变宽(碰撞变宽)。 压力变宽有两种: 罗伦兹(Lorentz )变宽——不同粒子碰撞引起的谱线变宽; 赫芝马(Holtzmark)变宽 ——同种粒子碰撞引起的谱线变宽。 4) 场致变宽(field broadening) 由于磁场和电场的作用所引起的谱线变宽。 5) 自吸变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