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教材二台湾古典散文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补充教材二台湾古典散文选

补充教材二台湾古典散文选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補充教材二 臺灣古典散文選 補充講義 一、台灣古典文學定義:「台灣古典文學」 顧名思義指的是創作於台灣 並且對台灣文學發展產生影響力的傳統文學 創作的人不必然是台灣人 但作品內容然必然與台灣的人情、風土、歷史相關 其文類則以詩歌為大宗 散文為輔 二、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1612~1688) 字文開 號斯菴 官至明太僕寺少卿 於明永曆五年(1651年)入臺 為台灣古典文學史上第一個留名的作家 並被譽為「海東文獻初祖」 季麒光稱沈光文為「從來臺灣無人也 斯庵來而始有人矣 臺灣無文也 斯庵來而始有文矣」(〈題沈光文雜記詩〉) 沈光文入台後 以教授漢學為生 並勤於抄書著述 為台灣留了珍貴的見證與文獻史料 其所創之「東吟社」繼承了明末文社的「言志」傳統 將孤臣孽子的流離心境、憂國傷時的悲憤都寄託於詩歌之中 影響所及 使得台灣古典文學以詩歌創作為主流 並且接續了中國詩歌中的言志傳統 范咸《重修台灣府志》中云「台灣有文 當自沈光文起」誠未為過 三、臺灣的別名:   1.蓬萊、瀛洲──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巿(按:徐福)等上書 言海上有三神山 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僊人居之 請得齋戒 與童男女求之 」然歷來爭議多 民間雖稱臺灣為「蓬萊仙島」 但多不被學者採信   2.夷州、大琉球──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有:黃龍二年(二二五) 「權遂征夷州」 孫權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今學者大率以夷州即臺灣 是為臺灣在正式史書上記錄的開始 隋煬帝大業三年(六○七) 遣朱寬入海訪求異俗 遙觀地界於波濤之間蟠旋蜿蜒 形若「流虯」 故謂之大琉球 即今之臺灣   3.福爾摩沙──十六世紀 葡萄牙人航海經臺灣 見草木蓊鬱、綠意盎然 遂稱之   4.高砂國、東蕃、東寧、東瀛──西元十五世紀 日本與南洋諸島有貿易往來 經臺灣 稱之 據日本異國通寶書:「高砂在長崎西南方五百里處 」可見「高砂」為明朝末年日本人對臺灣的稱呼 當時中國人則呼臺灣為東蕃(東番) 至鄭氏名曰東都、東寧 後為避諱 改稱東瀛   5.臺灣、臺員、埋冤──明朝嘉慶十二年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外編云:「荷蘭設市於此 築磚城 制若崇臺 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 此『臺灣』所由名也 」福建泉州人周嬰遠遊編 稱臺灣為「臺員」 蓋閩南地區稱海峽對岸之臺島也 連橫臺灣通史卷一開闢紀曰:「明代漳、泉人入臺者 每為天氣所虐 居者輒病死 不得歸 故以『埋冤』名之 志慘也 其後以『埋冤』為不祥 乃改今名 」(按:臺灣、埋冤 閩語音近 ) 四、三百年前臺灣西岸大縱走(節錄) 楊龢之   就有文字紀錄的歷史而言 位於西太平洋島鏈中央的臺灣 在可信的紀錄上算是出現相當晚的 自一五四四年葡萄牙海船由東岸經過 因驚豔而命名為「Formosa」後 西方世界才漸漸曉得有這麼個島 距今不過四百多年而已   最早親履斯土而留下文字紀錄的中國人 可能是元代的汪大淵 他在島夷志略中提到曾登「琉球」的「峙山」(大概是今天高雄的壽山) 並略述其地的物產和原住民的獵頭之類習俗 可惜文字過於簡略 沒能說得很明白   一直到差不多四百年前 一位福建連江籍的「備役上校」寫下了東番記 才算有了比較貼近的觀察紀錄 萬曆三十年底(一六○三年初) 致仕遊擊將軍陳第以類似「軍事顧問」的身分 隨同當時駐金門的把總沈有容追剿倭寇來此 東番記是他對這個島的認知 也是中國人對島上風土、民情最早的比較具體描述 然而陳第遊蹤所至 僅及於今天的臺南、高雄沿海附近 且滯留的時日不多 是以東番記無論深度、廣度皆受到相當的侷限    再過二十一、二年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在今天的臺南安平一帶建立了貿易、殖民據點 不久又有西班牙人接踵而來 在今天的基隆、淡水等地築城據守 荷、西雙方一些殖民地官員、傳教士等 對島上的種族、風俗、地理、物產等 做了不少專門或附帶的描寫 不管在數量或質量方面 都是同時期中國人無法相比的 這固然是荷、西在這個島上政治居於優勢的關係 但也因為當時在臺的漢人 絕大多數都是為了討生活而來此從事商、耕、漁、獵的「普羅大眾」(號稱「臺灣文獻初祖」的寧波人沈光文是極少數的例外) 難以企盼他們能留下堪與洋人相提並論的著述   接著許多不甘臣事清廷的明朝遺老 先後追隨鄭成功父子來臺 他們的文化水平自然夠 也留下一些片段的詩文 物換星移 東番記成篇將及百年之後 西班牙人、荷蘭人的勢力早就被逐出島 明鄭政權也已覆亡了十餘年 才有另一位從福建來的師爺寫下了裨海紀遊 記錄了從今天臺南到北投的一路見聞 這是描寫三百年前臺灣西部沿海地區概況最一手、最具體的著作   ( 「裨海」一詞 出自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 傳中言及騶衍的

文档评论(0)

sb9185s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