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省退耕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定)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
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总体规划
二、建设目标
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增加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到201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6.59%提高到7.85%;工程区水土流失的得到有效遏制,风沙危害显著减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区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区范围
工程建设区包括青海省的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
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计41个县(市、区),总面积52.34万平方公理,占全省总面积的64.4%。
四、建设规模与内容
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总规模1875.46万亩。其中:
1、退耕还林(草)
规模576.82万亩,占总规模的30.8%。按建设期分,2000-2005年507.99亩, 2006-2010年68.83万亩,分别占88.1和11.9%;按工程实施行政区分,西宁市52.34万亩,海东地区229.80万亩,海南州147.32万亩,海北州52.70万亩,海西州55.07万亩,玉树州18.74万亩,果洛州2.1万亩,黄南州20.55万亩,分别占9.0%、39.7%、25.5%、9.1%、9.5%、3.2%、0.4%和3.6%;按流域分,黄河流域558.08万亩,长江流域18.74万亩,分别占96.8%和3.3%。
2、荒山造林种草
规模1298.64万亩,占总规模的69.2%。按建设期分,2000-2005年837.36亩, 2006-2010年461.28万亩,分别占64.5和35.5%。按工程实施行政区分,西宁市41.20万亩,海东地区265.22万亩,海南州187.00万亩,海北州40.70万亩,海西州404.98万亩,玉树州171.24万亩,果洛州170.40万亩,黄南州17.90万亩,分别占3.1%、20.4%、14.5%、3.1%、31.2%、13.2%、13.1%和1.4%。按流域分,黄河流域558.08万亩,长江流域18.74万亩,分别占96.8%和3.2%。
五、建设期限
2000-2010年,共11年。
六、项目总投资
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投资947170.0万元,其中:退耕地粮食补助折算现金656531.7万元,粮食调用费93790.2万元,群众生活补助92291.2万元,退耕地还林和荒山造林种苗补助93773.0万元,科技支撑、前期工作费、检查验收等费用9377.3万元,工程监理费1406.6万元。
申请国家投资842595.9万元,地方财政自筹93790.2万元;科技支撑和工程监理、检查等费用10783.9万元,申请国家和地方财政解决。
七、效益评价
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提高,实施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风沙危害逐步减轻,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工程的实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区域内畜牧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效益得到提高,带动农牧区经济全面发展,从而使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和农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以来,写下了一部毁林开荒的历史。人类对耕地的需求,已使全球30%的森林变成农用地。中国为了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得不毁林开荒,这对解决粮食问题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成为水土流失、沙灾、旱灾、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1998年特大洪水发生后,牵动了中华民族的魂魄,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中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生态问题是我国严重的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和愿望。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解决两大心腹之患。一是长江、黄河上游植被稀少,泥沙俱下,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水患。二是加大沙漠化治理的力度,实现人进沙退而不是沙进人退。”再造秀美山川,治理心腹之患,维护生态安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1999年朱鎔基总理先后视察了西北、西南6省,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措施,四川、陕西、甘肃率先启动了退耕还林试点工作。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2年1月,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六大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控制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减轻北方地区风沙危害,保障国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调整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