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届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解析
单元评估训练十三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材料二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4分)
(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以及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2)(3)问,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归纳作答即可。第(4)问,要结合前三问,从转变民风的重要性、措施和作用等角度思考。
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任答两点即可)
(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对官吏职权的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
(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任答两点即可)
(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任答两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魏书·李安世列传》
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材料一中认为均田制推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8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位史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7分)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评价。第(1)问,从材料信息看,针对土地兼并问题,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其作用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首先明确两人的观点,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然后选取其中任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答案:(1)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任答三点即可)
(2)观点:同意赵翼的观点,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同意黄仁宇的观点,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石所倡行诸新法,当时无不异议蠭起,而以青苗法为尤甚。惟拟行新法之初,苏辙适任条例司检详文字,曾有说云:“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然出纳之计,吏椽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礼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如此,则鞭笞必用,州县事多矣。”
——摘编自邓广铭《青苗法之争议》
材料二 引起最后争论的问题,是青苗贷款法。时任河北安抚使韩琦认为,不可不知的是,每借进一笔钱,短短数月之后就要付出一分半的利息。不论朝廷如何分辩,说贷款与民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百姓都不肯相信。纵然阻止强迫贷款,要力行自愿贷款,并无实际用处,因为富户不肯借,穷人愿借,但无抵押。他请朝廷中止新法。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1)据材料一分析青苗法推行引起异议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中苏辙和韩琦对青苗法的态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青苗法。(9分)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青苗法。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可总结为青苗法导致吏治腐败、社会风气败坏、影响社会安定等。第(2)问,材料中两人都反对青苗法。对青苗法的评价,可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综合评价。
答案:(1)原因:吏治腐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