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单元《多彩的光》教参(朱改)
第5单元 多彩的光
单元概述
光照亮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看见东西,呈现给我们影子、彩虹、电影等众多的光现象。这些五颜六色的光现象让好奇的儿童痴迷、困惑,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本单元教材以此为出发点,将光和某些不透明体与某些透明体(放大镜、三棱镜、水)等材料结合起来做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描述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知道平面镜与放大镜怎样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日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事实。通过让学生亲历“在没有光的世界里”的活动,激发学生善待盲人的情感,增加自我保护眼睛的意识。本单元有关于皮影戏、小孔成像、古代潜望镜、神奇的激光等较多的科技史资料。用好这些资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知道哪些物体是光源。
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
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不同的光源卡片、投影机、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建议用2 课时完成。第1课时完成导入活动和活动1,第2课时完成活动2和制作小孔成像盒。
教学导入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但射入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找光源、给光源分类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光源。对于反光的物体是否为光源学生容易混淆,教学时应讲明或让学生先讨论再争辩。
活动1 影子游戏 本活动意图通过影子游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影子产生的可能条件,再引导通过对比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初步解释形成影子的原因。教学的实施环节,主要以学生的体验学习为主。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在阳光下做各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初步了解影子的规律和特点“小孔成像盒”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制作的材料和方法。
2.制作小孔成像盒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制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用一次性纸杯等材料来制作。让学生在纸杯底部中心扎一个小孔;用半透明白纸盖住纸杯杯口,用胶带或橡皮筋固定半透明白纸。
3.用制作的小孔成像盒观察小孔成像现象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烛焰成的像。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观察半透明白纸出现的现象,学生会发现半透明白纸上的烛焰像是倒的。
4.拿蜡烛时要格外小心,否则蜡滴会烫伤手把长发或宽松的衣服系起来,以免碰到火焰当完成实验时,要吹灭蜡烛最好等蜡滴变冷后再移动蜡烛,因为热蜡滴能烫伤人。
评价建议
本课的评价可以从学生设计实验和实验的完成情况、实验过程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是否准确、制作成品是否可用、小组成员能否做到团结协作等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课程资源
一、科技史资料
1.光 源
人造光源有着漫长的发展史。据考古资料,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北京猿人已经开始将火用于生活之中;穴居的原始人就靠着篝火照明;随后逐渐学会了使用火把。在我国的史书记载中,灯具见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周礼》中也记载有专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职;在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成型的油灯;随后又发明了蜡烛。1878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现代的电灯(白炽灯),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使用,20世纪初电灯传入我国。20世纪30年代管状日光灯问世,很快被广泛采用,成为又一种重要的照明光源。20世纪80年代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紧凑型荧光灯(即节能灯),现在也逐渐得到了广泛使用。
2.光的直线传播
《墨经》是世界上最早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论述的典籍。在《墨经》中,论述了几何光学中的诸多主题,涉及到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这些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275)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
墨子在当时就已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了精辟的见解。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就会出现一个倒立的人影。《墨经》中对此解释道:“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意思是,因为光线如箭般直线行进,人体下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射过小孔,成影在上边;人体上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下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