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华学生留美一年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docVIP

一位清华学生留美一年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位清华学生留美一年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一位清华学生留美一年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 谨以此文献给亲爱的电63   注:作者系清华电机系96级学生,目前在UCBerkeley读Ph.D.   光阴似箭,眨眼间留美已一年之久(呵呵,这般开头最是不费劲)。于昨日收到本月初刚刚出版的我班班刊,一本薄薄的仍泛着油墨清香的蓝色小册子。翻阅之 下宛如重历往日岁月,心中充实喜悦。想想因受prelim之苦,好久也没有正儿八经跟父老乡亲们打个招呼了,却还枉负着许多牵挂祝福,实在惭愧,于是择此 黄道吉日(俺们学校的开学第一天说:),为自己砌上一杯冰豆浆,于心爱的机器前正襟危坐,待将那分别之后种种一一道来。   说些什么呢?想起在去年此时写的那篇初到美国结尾的一句话,到美国来1月后能出一本书,一年之后只能写出一篇文章,三年后就什么都写不出来了, 因为都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句话其实当时也只是单纯引用,现在觉得不是那么简单的,来美后一月可以用丰富的新鲜的素材写出一篇文章来,博大家一乐,而渐渐 地呆得越久对于这个体制文化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环境切身的感触越多,越觉得很多东西至少我是远远不能说得出来说得明白的。这时候要写点什么就变得很难,因为 明白自己是肤浅的。也许等到很长时间以后看得足够多经历足够多了,才能够真正写些有意义的东西。   呵呵,绕了个大弯子表示一下谦虚。总之现在我还是要写的,一是向父老乡亲们问声好;二是尽我所能总结一下来美一年的感想,希望对今后出来的同志们能够有所借鉴。   由于时间关系(开学了无数的事情压下来好忙啊……),只能把感触略深的东西草草写就,主要是学习方面的体会,像生活方面很多都没有时间涉及。望大家多多包涵,今后有时间了再加补充。   (一) prelim   Prelim,即Preliminary也,Berkeley一道令新生们闻风丧胆的关卡--博士生资格考试。标准其实因系而定,尤以EE和物理系为 最恐怖。EE每年的通过率一般在50%左右(个别方向如CAD好一些),被传为佳话的是去年communication的7过1之史诗。每个人基本上有两 次机会。一般来讲绝大多数人考了两次都是能过的,但是这其中的痛苦绝不亚于GRE(对于不拿GRE当回事的美国人来说Prelim就更是史无前例的头疼事 了)。归其根源应该是因为美国对博士的期望值和要求都非常高,远远高于硕士。有一个Ph.D的学位就能够说明一个人在学术上的高度和地位。我认识一位前辈 在浙大念的博士,出国10年后已获生物界Chief Scientist称号,但他的名片上简简单单几行字中最醒目的就是名字后Ph.D的字样。可见美国的博士学位之来之不易和受重视。   Berkeley EE的Prelim形式是口试。一个密封的教室中坐着三位大教授,每人给考生出一个大问题,各二十分钟,共计一个小时。考生在台上当场思考,在白板上画图分析,用英语讲解和回答问题。   这里面其实一是考基本功,二是考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后面这点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不太容易,因为向来都是笔试考惯了。相反美国学生则擅长此项,他们 从小教育就强调presentation的训练,练的就是站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本事。美国是一个讲究沟通讲究自我推销的地方,不论将来是作faculty, 还是在工业界发展,都需要很强的表达能力,才能让别人认识你肯定你从而重用你。据说Berkeley和stanford这两所学校尤其重视这方面的训练。 (呵呵,我都不好意思说Stanford的prelim是怎么考的,10个老师每人12分钟的一个问题,或者12个老师每人10分钟的问题,比我们难上不 是一个等级,而且他们的博士淘汰率很高,所以其实我们不应该叫苦才对。)   EE的Prelim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它反映了美国教育的侧重点。考察的决不是简单的课堂或教材内容,也不仅仅是运算分析的能力,而是看一个学生具不具备作Engineer的素质,也就是intuition或sense。那些拿到一个问题直接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参数和运算解题的人必废无疑,因为教授要看的是学生能不能有效地将未知的问题分解简化成熟悉的形式,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所在,给出解答。你有可能将问题解答得很完整,但是你不合格。   我知道的最悲惨经历是:一位师兄在很短时间内完满地解出了问题,教授对他很满意,然后给出了一道附加题。这位师兄略作思考,写出了一个很长的公式得出 了答案。当时教授非常惊讶,问他怎么能够记住这么复杂的公式。师兄愉快地说这是他充分准备的结果。最后结果是prelim结果出来胸有成竹的师兄被这位教 授fail掉了,教授的答复是师兄在采用technician的思维方式而不是Engineer。也就是说只有技术工人才会去背公式和套公式,而Engineer会用自己的直觉和方法。   ……除了为这位灰头土脸的师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