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马铃薯晚疫病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铃薯晚疫病及其防治策略 王玉兰 临洮县植保植检站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性 二、病原及症状 三、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点 四、防治策略 重要性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表明,全世界现有马铃薯栽培面积为1800万公顷,总产29500多万吨,中国已成为马铃薯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达400万公顷。我县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从建国到95年的40多年间一至徘徊在10万亩左右,到现在种植面积增加到60万亩左右。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毁灭性病害,是所有引起粮食作物产量损失的病害中最严重的一种真菌病害。 危害损失 马铃薯晚疫病广泛分布于马铃薯产区,作为马铃薯生产中的头号敌人,目前已列为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病害之一,在多雨和气候冷湿的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损失可达20—40%。1996年,据CIP估计,全球每年因马铃薯晚疫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7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损失是53亿美元,而这些国家是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和重要的经济作物,他们所遭受到的打击比发达国家要重得多。在我国因晚疫病而发生的产量损失每年平均达到10亿美元左右。我县每年因马铃薯疫病危害造成 的损失也在8800吨左右。 病原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按Cavalier-Smith(1988-1989)的生物八界系统属假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属致病疫霉。 有性生殖方式:异宗配合 ,有A1和A2两种交配型 。 寄生范围:只能侵染马铃薯和番茄 。 有不同的生理小种 ,组成日趋复杂 。 晚疫病侵染循环图示 症状 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点 初侵染源 带病种薯侵入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 的形态在块茎内越冬,第二年播种后产生病苗,形成中心病株,再向周围蔓延,形成发病中心,带 病种薯是晚疫病唯一的初侵染来源。 病种薯侵入田间 发生条件 病菌的侵染及病害的流行与温湿度关系极为密切。我县在7—9月份雨水多的年份发病很重。 入侵:潮湿条件下,10℃ 以下时需2.5—3小时, 15℃ 以下时需2小时,20— 25℃ 时需1.5小时。 相对湿度在95%以上才能产生孢子囊(最适温度18— 22℃ )。 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都要有水。 潜育期 :在感病品种上,最低温(夜间)为7℃ 及最高温(日间)为15℃时,潜育期为9天,当夜间温度为17℃ 及日间温度为28℃时,潜育期最短时间为3天。 发生发展 在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天,在一个生长季内再侵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约增长10亿倍。 —个田间调查实例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产生的中心病株很少,在所调查的4669㎡(7亩)地块内只发现了1株中心病株,10天后在中心病株的四周约1000㎡面积内出现了1万余个病斑,病害数量增长极为迅速。 但是,由于各年气象条件或其它条件的变化,不同年份流行程度波动很大,相邻的两年流行程度无相关性,第一年大流行,第二年可能发病轻微。 多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气流和流水传播的病害。 局部侵染 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 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 发生初期的调查 马铃薯晚疫病侵染时期,相对湿度连续48小时高于75%,气温不低16℃,则14—21天后田间将出现中心病株。 晚疫病一般在马铃薯开花至成熟时期发生。比较潮湿的地段如低洼地、山谷地、河流及其它水域旁的地块,雾大和露水多的林带之间的地方等出现得比较早。早熟、感病的品种出现得早。一般在马铃薯孕蕾期开始调查,为了发现始发病症,应该拨开茎叶,仔细检查接触土壤的下层叶子或是位于靠近土表的叶子。 发生期调查 晚疫病在发现中心病株后,选2~3块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定点系统调查,以掌握田间病情自然消长规律。每块田定5个点(其中2个点定在中心病株附近),每点查30~50株,每5天调查1次至收获前15天为止,每次调查、记载发病叶片、严重度和病株数。 调查需要达到的目的:1、查明马铃薯晚疫病在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下(地形、土壤、栽培方式、播期、密度、施肥水平、品种等)彼此不同地段里的发展情况。2、获取晚疫病在区域里传播有关比较完整的资料。3、调查统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技术措施的质量。4、收集详尽的气象资料(生长期间每天的昼夜温度和湿度、旬均温、降水、湿度等):在监测田距离气象站的距离不超过20km,以及在平坦地形及无林的情况下的气象资料才能够利用。 防治策略 以选用抗病品种及无病种薯为基础,结合预报,消灭中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