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字符号的起源
数字符号的起源
无中生有(“无”字旗,无与有,习字帖的诗) 从零开始(阿拉伯数字, 0 在上帝身边,小雨滴,灵星,零因子) 没有数字的计数(如何记忆一群羊, 节约记忆量,一群马占多大地方,数字的视觉思维) 实物命数法(“两”即 二个耳朵的象形,石头或小木棒,两手十指,摸着身体各部位数数、古印度 人的命数法) 第一个数字(45 枚骨片,狼的桡骨,圭表记日) “一”就是 我(“数”字的含意,道生一,泰一神,“一”是自我意识) 数字十兄弟(小 学生写“万”字,苏东坡赶考,黄庭坚出游,乾隆皇帝的谜语诗) 数字一至 十(序列,相加之后产生的神秘数字,奇数和偶数) 天地之大数(易经筮法, 大衍之数,万物之数,十有八变而成卦) 神秘的数字图(伏羲和大禹,远古 的浩劫,河图之巧,洛书之妙) 天之历数在尔躬(乾坤万年歌,九皇新经, 度人妙经,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天会运世) 劫数难“逃”(印度的劫难,古 希腊的五个时代,美洲的五个太阳时期,劫后智开) 谈到数字符号的起源,又涉及一大堆问题,而且是难以说清楚的问题,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朦胧期,一切事物原本就不是明明白 白的,以原始人之“昏昏”,当然不能使现代人“昭昭”了。但是,人类却 有寻根探源的天性,我们也就只好勉为其难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分为12 小节来讨论数字符号的起源,这确实是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不看不知道,数 字真奇妙。 无中生有 我们通常说“无中生有”,多含有贬义。但是,在哲学家、物理学家、 数学家的眼里,这个词大有奥妙之处,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奥秘,充满着辩 证法,显示了人类思维的智慧所在。美国现代物理学家J· A·惠勒在中国 曾观看过一场舞剧《凤鸣歧山》(根据《封神演义》改编),当他了解到姜 子牙手中指挥一切的“无”字旗的“无”字含义是“NOTHING”时,兴奋极了。 原来,他近年倡导的“质朴原理”认为,物理学是从几乎一无所有达到几乎 所有一切,而这种观念竟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找到了前驱。 最早对“无”进行深入研究并集大成者是神秘的哲学家老子,他在《道 德经》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植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意思是,用30 根辐条做成 轮子,中间有空无,才能起到轮子的作用;用陶土制成器皿,中间有空无, 才能起到器皿的作用;在墙壁上凿出空无的窗户,才能起到居室的作用。因 此,有和无彼此相生,缺一不可,“无”可称为天地之始,“有”可称为万 物之母。基于上述认识,老子对人类社会提出了两项基本原则,即“无为而 无不为”和“生而不有”。前者强调人类行为要顺乎自然发展规律,后者则 强调人们应注重生存本身而不要迷恋于占有并非必需的物质财富。 据研究,许多高等动物都能敏锐地发现或感觉到,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 突然新增加了什么东西或原有的什么东西突然不见了。我们人类继承了这种 能力,并发展到“熟视无睹”的程度。 当亲朋好友聚会时,我们会一眼看出有没有陌生人在场,并能够直观地 感觉到哪位亲友不在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准确地描绘出这种直觉。 在这里,多了什么或少了什么,都是指相对“熟悉的环境”而言。因此, “熟悉的环境”即背景,它相当于“无”,多了什么或少了什么都是“有”。 也就是说,“无”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虚无,而“有”也可以表示不在场或失 去的事物。事实上,人类的数量概念或计数方法,都建立在对“有”和“无” 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无”是一种客观的背景,是计数的起始点或初始 状态;“有”则是对初始状态的某种变化。显然,“无”和“有”是可以相 互转化的,无中可以生有,有亦可以化为无。曹雪芹深知此理,《红楼梦》 中太虚幻境牌坊上便写有一幅玄妙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 还无。”当原始人理解了无中生有的道理之后,便开始寻找或创造某些符号 (实物符号或形象符号)来表示或影响无中生有的过程或现象,这些符号便 是数字。因此,数字从一开始便既用于计数,也用于揭示某种哲理,甚至还 用于寄托某种愿望,或者说用于实现某种愿望。 纯粹用于计数的数字属于数学,数字的其他用法则属于数字文化,我们 感兴趣的是后者。旧时有一种儿童习字的字帖,内容是一首诗: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日月同今古。 诗中说的是数量、物质、空间、时间,虽通俗至极,而哲理甚深:我们 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由物质、空间、时间所组成的,而这三大要素均可由数字 来描述,人类的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