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曾文芳_北京参赛课件: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古代中国妇女教育
一、中国古代妇女教育的主要方式 《孟子》云:“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清人黄绍箕亦云:“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中国古代妇女教育的主要方式。 由子师、保姆或父母兄长承担教育的责任。 其中能接受到文化教育的多是仕宦之家的闺秀,它成为古代妇女成长的摇篮。 后宫也是一个重要的妇女教育场所,它始自汉代。 受教育对象主要是宫女,包括皇帝的殡妃、夫人、公主等。 以皇帝或皇后(太后)任教,或设置、聘请专职教师。 中国古代的妇女艺术教育机构。有官设和民间组织两种形式,官办盛于唐朝,时置内教坊于禁中,隶属于太常寺,以宦官为教坊使,还设有音乐博士等乐官。教学内容为宫廷乐舞,训练对象均为女性。 宋以后,民间出现的“青楼教育”亦属此类,主要分布在青楼、茶坊、酒肆、歌馆等处,将沦落风尘之女子,以师徒授受方式传其才艺,培养为歌妓舞女。 源自春秋。明清时代,有许多学养深厚的老先生们开始设私塾专收女弟子,教授评点诗词。 在家学渊源的熏陶氛围里,很多有文化基础的女性自办文学社团以相互切磋技艺,共同提高。 教育机会意味着为跻身较高的社会层次创造条件。中国古代对两性进行不同形式或层次的教育,即对男子进行正规的、更高层次的学校教育,而对女子一般只进行非正规的、低层次的家庭教育,男性因为拥有了比女性更多的教育资源而可以跻身社会上层,妇女却失去了这种机会。 二、中国古代妇女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乐、射、御、书、数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整个古代妇女的言行规范。 “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礼记·曲礼》规定:“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 《列女传·母仪传》规定:“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女四书包括:《女诫》(班昭所撰)、《女论语》(唐宋若莘著,宋若昭解)、《内训》(明成祖朱棣之妻、仁孝文皇后撰)、《女范捷录》(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 《家训》、《女孝经》(唐代郑氏所著)、《列女传》(历代都有撰写,列举女子孝贤贞善、妒恶祸国的故事成书,以令诵习取法或引以为戒 ) 教育内容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功能的发挥。中国古代对男子进行需参加社会工作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对女子则大多限制在为承担家庭主妇角色作准备的遵从女德、取悦男性及操持家务等家政教育的狭窄领域,导致女性社会角色趋于单一化。 三、中国古代妇女教育的主要结果 班昭《女诫》云:“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以为忧也;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俱失容于他门,取耻宗族。”认为女性和男子一样受点教育,只是为了知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训条,出嫁后更好地侍夫、侍奉公婆和教子,成为孟母、乐羊子妻、穆姜这样的贤妻良母。 《礼记?内则》规定:“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 教育权利是否体现性别公平,也与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将男女两性分别塑造成符合传统社会性别制度要求的角色,即将男性塑造成身份高贵、主控世界的社会主人,将女性塑造成自认卑弱、附属于男性的贤妻良母。这样的教育自然导致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发展中一直处于被支配、被边缘化的地位,并形成恶性循环。 四、中国古代有关妇女教育的思想 《颜氏家训·治家》“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晨鸣,以致祸也。” 社会性别观念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它往往成为国家制定和执行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领域对妇女教育的漠视和偏差,也同样为妇女教育始终局限和徘徊于私领域这种不公正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代以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 女子学校的建立使教育途径得以拓宽并开始走上正规化。最早的女子学校是西方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女子学校。1906年,慈禧也谕令学部正式创办妇女官学。稍后,妇女海外留学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建筑工程图集 11SG814:建筑基坑支护结构构造.pdf VIP
- 电商平台客户投诉处理协调配合措施.docx VIP
- 快速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PPT课件.ppt VIP
- 标准图集-新型城镇化-智能灯杆.pdf VIP
- 11SG814 建筑基坑支护结构图集.docx VIP
- 2024年11月江苏苏州市中医医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招聘编外人员笔试笔试历年专业考点(难、易错点)附带答案详解 .doc
- 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doc VIP
- 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企业标准.doc VIP
-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docx VIP
- 电商平台纠纷处理与客服投诉管理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