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甫_登高
闻一多的评价: 四千年文化中 最庄严、最瑰丽、 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沉郁顿挫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广阔胸襟 丰富的阅历和博大精深的知识 流离漂泊、孤独寂寞的生活 七律为格调所拘,欲寓神明于矩鑊,殊非易事。惟少陵才大,变化从心,如公孙舞剑,极纵横动荡之致,七律而同于七古之排奡ào也。 起结皆用对句,一提便起,一勒便住,忘其为对偶。首句于对仗中兼用韵,分之有六层意,合之则写其登高纵目,若秋声万种,排空杂遝tà而来。 中四句,风利不得泊,有一泻千里之势,纯以气行,而意自见。五六句亦分六层意,而以融合出之。 末句感时伤老,虽佳节开筵,而停杯不御,极写其潦倒之怀也。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格调相同。若仿其用对句作收笔,而结束无力,则无异颈腹二联矣。 (《诗境浅说》第65页至66页,俞陛云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z/dufuhenmang/ 杜甫“很忙”是一种对文化的摧残与践踏,这是在给我们以历史文化巨匠与大师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抹黑。说到这,我们在看“孩子们”眼中的杜甫“很忙”,不仅没有丝毫的笑意,反而背负起一种压抑的责任与义务。不要在发酵这种没有内涵的轻浮文化,让我们的大诗人杜甫“歇息”吧。当然,这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社会、家长、学校,乃至我们教育所要面对的一种现实问题,究竟该给我们的青年人填充一种怎样的文化营养,来满足他们对文化的好逑,以此来塑造我们青年一代的健康价值观与人生观,这是杜甫老人家饱受“摧残”后给我们的深思。 杜甫“很忙”,忙着“被穿越”,这种挖掘杜甫不是因为读懂杜甫,而是抱着一种戏虐心态,这种心态作为一种亚健康文化意识应该被及时矫正。杜甫“很忙”不好玩,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能真正去读懂杜甫的诗歌,从其文学造诣中发掘诱人靓点,从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操守中读懂一个青年对于时代应有的责任。 “如果是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马新朝说,我们绝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底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我们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发扬光大。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对恶搞有一个底线,如同印度人就不会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恶搞柏拉图一样,当下的我们是否也该自醒和借鉴,将这股恶搞风刹刹车?不由想起了杜甫《登高》一诗,诗人秋日登高,孤苦愁闷,忧国忧民的悲郁之情尽现。网友在涂鸦过程中,有没有体会到诗人的高尚情操和诗中蕴藏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又是否愿意真正走进他、了解他,继而了解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恶搞要有民族底线?其实就是官员名人搞不得 不能拿名人开涮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刻意避讳,给人定三六九等才有因言获罪的基础 杜甫代表民族精神?喜好拔高酷爱总结的意淫 民族精神之光空洞无物,不需要是个人就提炼出专属精神供后世顶礼膜拜 恶搞杜甫无知浅薄?幽默感奇缺还伪装高尚 大众针对杜甫集中的信笔涂鸦谈不上亵渎,并非只有集体朗诵杜甫诗歌才是正经事 李白、辛弃疾、关汉卿被恶搞过形象也没变,杜甫更红是因为45°角忧伤仰望状更适合创作 恶搞,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同时也是一种寄生文化,离不开一些曾流行的经典的“宿主”,它只是在这个层面上一种再创作。 侮辱传统文化?诗和人傻傻分不清楚 决定杜甫诗圣形象的是流传至今的诗歌,人本身除了时代久远看不出还有哪里传统??? 恶搞杜甫其实也有温故知新的功效 芙蓉凤姐能恶搞,杜甫不能?厚古薄今没道理 * 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生平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
文档评论(0)